来源 | 公众号:小浅日记
看花开、听鸟鸣、登高山,你能想像我这里有高中开设了一门专门教「登山」的课程吗?
自107 学年度开始,教育部全力支持高级中等学校落实校订选修课程,在学校现有基础上加强发展多元选修课程及推动学生跑班选修,使108 新课纲实施能够稳健顺利。
笔者就读的高中在近3 个学期以来,也因应此政策规划多元选修的课程,有意开选修的老师会公告出课程内容方向供学生参考,除了校内的老师,也有大学教授加开哲学相关课程。学生会在每学期初自主选填有兴趣的课程,每周连两堂课,并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来学习。笔者这次所选登山的课程,学期末更在师长的带领下,实际走入山林,看这片土地的另一面。同样,也看到了人们如何对待这片美丽的大自然。
跨越课程界线,向山学习
为了开这门课,教导地理、生物、体育、辅导等等课程的老师,甚至校长主任与教官也一同参与,这群喜欢登山的师长们合开了一门名叫「迈向巅峰」的课程。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学到如何判读地图、简易急救、体能养成、认识动植物、正确使用登山设备和野炊的技巧等等外,连生命安全到心灵情绪都包含在课程内。简短的「登山」二字,背后蕴含了各领域的知识。
对比起一般课程,多元选修课更重视实作、思考与讨论的部分,目的是要让学生跳脱单方面地吸取课本知识,因此在课程中,我们走出教室──感受伫立在校园的树皮、细看绿叶纹路、描绘植物,认真地观察校园景物;上地理就拿着地图与指北针,在校园里寻找老师设计的关卡;认识登山设备的课程,拿起登山杖走过学校的阶梯和斜坡。
然而登山仍是有危险性的,因此如何自救与求救也是重要的课程,除了课堂上分析山难的种类、什么样的高山反应要对应什么急救、讨论山难的整个过程哪里有求救瑕疵之外,我们也利用无线电和一名戴上眼罩的同学联系,透过他传达走过的路线与地板质料,模拟迷路对外求救的情况,猜测同学所在的位置。
这门课也结合科技的使用,比如使用协助记录登山路线的APP、路线规划的路线参考网站等等,课堂上也曾利用半堂课的时间,分组由老师带领到学校附近的景点,并利用软件纪录来回路线。
这门课可说是包罗万象,学习到的东西超乎一开始的想像,一个学期的课程最终目标就是爬一座山。因此趁着学期末,我们在师长的带领下规划了一天的登山行程,实际地走入山林,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实践,向山学习。
找回宁静与温度
背上后背包,手里拿着登山杖,一行人抬头看向山顶,准备启程。那天山里的阳光难得露脸,天气很好,我们携带着上天的祝福,走在登山步道上,两旁开着梅花和樱花,整条路白粉交错。脚下的石阶竟还刻着有趣的字,不仅包含80 年代的歌词,还透过石阶刻字向登山的人宣传观赏萤火虫的季节,偶尔还会出现打气的字词。
为了体验真正爬山的感觉与难度,我们尝试走上仅容得下一人宽度的路。一手小心翼翼地用登山杖支撑,另一手扶着山壁上的绳索,踏稳每个步伐,互相提醒伙伴前方路况。在那些只要稍微往右边偏就会掉下去的路段,对于第一次走的我而言,心里是紧张的,但思绪却是平静的,因为此时此刻的我,只需要记得好好前进,没有其他的繁杂心思,再回到城市的喧嚣后,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以登山来做为休闲活动。
约莫走了路程的三分之二后,开始有山友下山,虽然互不认识,但互相道早安和加油是山里的礼数,我们也打起精神和路过的山友打声招呼。然而,在人来人往的城市里,多数人只顾着往自己的方向走,忙碌中忘了微笑,忘了关心身边的人们,科技虽然连结了遥远的彼此,却常常冰冷了对自己来说亲近的人。
无痕山林,不该只是口号
一路上前行,脚边偶尔出现三四张散落的卫生纸,经过几次的下雨又放晴,纸张没有被分解,仍然依附在土地上,大伙皱起眉头。勿因恶小而为之,也许卫生纸、湿纸巾这类垃圾很小,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心态随手扔在路上,但卫生纸难以分解,很容易被动物误食。笔者想起在无痕山林那堂课中,老师发下一张卷子,要我们回答山林里的「该做与不该做」,那些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么的题目,我们很快就作答完毕,答对题数还高于老师的预料,但环境这门课会作答又如何呢?登山的人能真正在山林里实践吗?下山后回到平常生活也能坚守原则吗?
在自然环境大受人类破坏的时代,虽然保育、环保意识逐渐抬头,但仍然不及破坏的速度,比如飘洋过海的宝特瓶、一吨又一吨待处理的塑胶制品、沉进海里的塑胶颗粒。当初人类为了便利而大量制造的好发明,如今却将被这些东西吞噬。我想,让环境保育不再只是口号和选择题,才是环境教育的真谛。
山林里的谦卑学问
下山的途中的某个转角有座很小的庙,大伙停下脚步,双手合十并轻轻鞠躬,除了对山弯腰,也是表达对山神的尊敬,然而弯腰低头只是一种形式,内心真诚地对待脚下土地,对于笔者而言才是真正的谦卑。这门课带给笔者许多惊喜,登山过后才真正了解到,原来在大自然里,人们永远是渺小的。
这里的环境丰富,丰山环海,有美丽多变的景色、丰厚的山林资源,但面对这么难得又珍贵的环境,我们却常听到社会上不断有人说山的危险、海的难以莫测,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尝试,失去了认识这些自然瑰宝的机会。然而,发生危险除了因为无法预测的意外,也有很大部分来自于不了解。这堂课教会我重新定位自己与这片土地关系,找回彼此的连结。
翻转传统填鸭教育?
这门以山为师的课程,没有纸笔测验,不需要背诵地理知识,也不必记熟专业的急救法,大量的分组讨论与操作器材的上课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大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上课模式,对于要自编上课教材的老师也是一大挑战。笔者在学校中观察下来,这门课每个学期都在逐步增加,第四个学期所开出的课程数量大约是第一学期的三到四倍,可见选修课的持续推广让师长更有意愿投入不一样的教学,老师可以依自己的专业开课,也让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其领域更深更广的一面。
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也许无法在一夕之间有所改变,多元选修的开设也许是教育翻转的一个开始,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改变,在不断的磨合与修正后,期许多元选修课能真正成为学生了解学习意义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