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幼时的记忆既是模糊的,也是深刻的。对于最初的回忆,感觉总是很梦幻。那是我拥有记忆的开端,仔细想想,只有一点点痕迹罢了。
记得大概接近两岁的时候,我父亲和母亲当时好像正在江苏打工,我当时年龄太小,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发生过,但一直到现在为止,在我的记忆中依然保留着一位老太太的身影,我对她的样貌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我只隐约记得那时我曾经在一些石块铺的路上玩过,她曾经抱过我,并喂过我东西吃,我对她有一种完全没有画面感的印象。对于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保留着。如果用我现在的眼光来理解的话,那百分之百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吧,她的真诚触动了我的心房。老人与稚儿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死亡与新生存在着某种未知的联系。不知道是否也有人像我一样有过这种十分美好但又没有多少画面感的回忆呢。
在我两三岁的记忆中,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下午,我那时还坐在一种木制的让小孩子不能乱跑的椅子中,我的一个表姐很不懂事,推着那种椅子玩,一不小心推翻了,把我压在了地上,那次我的门牙摔掉了,幸运的是我没有摔到石头上,我心里很恨她的,那次以后我非常讨厌她,可以说她是我懂事前最讨厌的人。我的父母那次也没做什么,但我仍记得这件事。有时候在小孩子的心中,美丑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我父母没有教会我这种观念,以至于后来的我越长越丑。
两三岁的记忆只有这一点点了,对于我在0~3岁经历了其他的什么我是毫无印象的,只能说到这。我小时候只留下过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这样的,

那时我长的很特别,很好看,很可爱,像个天使,哈哈,因为现在的我长的实在太丑了。
大概是三岁未的时候,我开始在乡里读学前班,记得那时候乡里好像才开始铺柏油路,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挖掘机,压路机,铲土机的样子,对于小时候的我耒说,记忆深刻。那时候我很喜欢吃山楂做的一种零食,看上去形状像纸一样,我喜欢把它卷成笔的形状咬着吃,以至于后来在一段时间养成了咬铅笔的习惯。在寂静的夜中回忆起这些,不禁产生了一些酸楚感和无力感,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啊。
如果说爱情,亲情,友情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的话,那么童真无疑是最纯洁的。
初秋的落日在我心里一直很美,因为那时的晚霞一直都很特别,它仿佛有着生命力似的,我感受的到。我父亲是一个木匠,他是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我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我的母亲是一个很蠢的人,虽然她很善良,但太自己为是,别人其实都不怎么喜欢她,我也是;我的爷爷,他是一个很不好评价的人;我的奶奶,我人生中对我可以说是最好的人,我是这么认为的,她虽然有许多皱纹,不认识字,但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我上学前班的时候,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我很特别啊,虽然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我的幼儿园老师跟我父母原本就认识。她对我很好,她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中依旧很清淅,她的气质非常独特,高挑身材,长像比较西方,虽然说实话不是很漂亮,但很有魅力。
记得那时我父母在当地的已经停止运营的纺织厂旧址租了半年的房子,那离学校很近,十分钟以内就能到学校。我第一个朋友就是在那认识的,她的出现对于我的成长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隐约记得她的名字里有Jing这个字的发音,我就叫她静儿吧。不知道是在怎样天气的一天下午,我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对于在一个记忆只有一点点的三四岁小男孩来说,第一次能见到,并且愿意将她记在心里的同龄人,在心中的地位总是很特殊吧。我不记得那天下午我们一起玩了些什么,但我每当回忆起她时,心里都暖洋洋的,在我的记忆中,对于和她发生的事一共只剩下两件。
第一件发生在夏末,夏天的傍晚往往落日愿意在空中停留的更久,在我的记忆中在那天的傍晚我看到月亮和太阳出现在同一片天空之上,那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和她争执了起来,我推断我们当时争论的焦点大概是谁能在最近的距离找到认识自己的人(亦或者是自己认识的人找到自己),我们从住的地方出发,两个小孩绕着笔直的街道一直奔跑,我不知我们一直跑了多久,我估记有二十多分钟吧,她当时应该在上一年级,反正比我大两岁,我记得最后她跑到了她外公家,我跑到了我大姑家,两家其实正好互相是正对面的,大概这就是缘份吧,我还记得那天她到她外公家的背影,我当时并没有去我大姑家,我当时看的是傍晚的天空,真的很美啊。那天,母亲把我骂了一顿。从那以后与她深刻的记忆也就几乎没有了。
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现在仍还保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寥寥无几,我只记得几首童诗,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这两首诗我还记得。
我在那时,其实什么也不懂,我仍有印象的是,我的学前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曾经问过我们以后想当什么,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心里就两个职业选择:教师和科学家,当时我更倾向于科学家,后来我才真正的明白我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科学家,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
第二件事即是和她的离别,我记得那时好像正是隆冬过后,初春将至,我父母前几一天早已经把东西收拾好了,我们要离开了。那天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被父母弄上了满载的三轮车,我还记得那天我在后车厢里坐着,似乎有预感似的,我向着我生活半年的地方痴痴的看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心里产生,如今回忆起来便是孤独了吧。我和她并没有什么正式的告别,因为我的父母不在乎这些。那天我的心情很特别,用文字表不出来。 那时的我真的对世界一无所知,唯独只有记忆保留了下来,从此以后我就没有见到过她。
我坐着那辆三轮车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从此我的记忆中便充满着乡村的气息,虽然现在我仍住在农村,但儿时很多记忆中存在的东西已经没有了。
还是那年春天,到四岁的我直接就开始上一年级了,那一年我上的是人教版的一年级教材,我连拼音都没学全,我不记得我到底学了些什么,但我肯定的是老师并没有把我当回事。记得那时候学校离我家还是很远的,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吃完饭就开始去上学,走大约有二十分钟的路程,每天七点钟左右到学校,每次校门都没有开,我们等老师来开门。然后到七点半老师就会准时打开教室门,我们开始早读。我们读什么都可以,只是当时我们连书都没有几本,我字也不认识几个。我记得鲁迅先生曽在课桌上刻过“早"字,我们没做过,但当时上学,我们每天起的真的很早。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经历过太阳升起的全过程,也曾在大雾中行走过。而如今的我每天都不愿早些起来,那时候人们听到鸡叫就会醒,现在没有几家人愿意养鸡了。我每天上学都有哥哥姐姐陪我,我就在保护中上了一次一年级。
夏季的严热宣示着暑假的来临,我的暑假生活还是很丰富的,那时我的姐姐很小,她是我二叔的女儿,和她在一些玩的时候我很快乐,我叫她“小姐”,类似于今天“小姐姐”的意思,她的名字里有一个“敏"字。那时候我们会用竹竿,将竹签两端插进竹子的缝隙里,做成一个球拍的形状,我们用它将屋檐上的网收起来,利用网的粘性捉乡间小路上的蜻蜓,因为农田就在旁边,蜻蜓都在水稻禾上飞,每天傍晚都能捉很多,我们会把捉到的蜻蜓的头拧下来,然后喂给鸡吃,如今想起来我们小时候真的有些残忍,竟以此为乐趣。
四岁的我在那年冬季并没有留下什么记忆,除了过年前一天我过生日,玩了几盒甩炮,还有玩了那种左轮手枪样式,只能响没有实弹的一种玩具以外,寒冷的冬天就这样被我打发了。
第二年春天,我就已经五岁了,我因为年龄小的原因,继续上一年级,前一年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年龄的差别,再加上我长的特殊,没有交到一个朋友。
我与文字的第一次邂逅就发生在这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的学生生涯算是真正的步入了正轨。那时候,因为我自己为是,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都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在学前班学的东西其实严格来说比一年级的难,我并没有用心的学拼音,作为代价,我现在的拼音很差。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我知道如果我爱一项事物,我会拼命的向上靠拢,那时候我真的很喜欢数学。学数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在那一年上学期,我的脑海中渐渐的有了电视的概念,那时候电视是用天线接受信号的,其实从科技发展来说,有线电视应该已经很普及了,只是我们那儿太落后罢了。记得那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我会很快把作业写完,因为大概五点半就要吃饭,农村人干完活后没有其他的活动就是吃饭。我从一开始对电视并没有多少感觉,因为我们接受信号的卫星节目单是几乎没有什么儿童节目的。在那学期,我开始和奶奶一起睡,每天早上奶奶会很早起来做饭,我也会跟着起来准备上学,在我有记忆的生命中,我与奶奶一起睡觉的时间是最长的。每天晚上吃饭我父母就会去看电视,那时候晚上放的大都是日韩电视剧,我没兴趣就去睡觉了。
在那个学期,我依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到朋友,“亲人”和“朋友"是两种概念,我虽然认识了很多人,但没有遇到那种能能成为我朋友的人。
从那时起我渐渐的接触到了动画片这种东西,它在很在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和观念,它算的上是我的“朋友"之一吧,现在也是。
我第一次看动画片的时候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只是因为新奇而己。那时候我的父母并不在乎我,就像现在一样。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一种经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受到系统知识的引导,父母真正的关心,他的交际能力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小孩子话泼比安静要好。我天生视力就残缺,父母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他们不会真正的在乎他人,这是我们农村人的一种品格,他们内心真正爱的人是自己,包括生儿育女,为的更多的也是自己,对于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的70后人来说,我认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很可悲的,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我的父母几乎保持着我儿时的生活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很快,精神建设却没有及时的更进。
对于孩童时的我来说,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每天上学走的路,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我先会走上一段小路。小路很窄,一侧是浅沟,另一侧是庄稼地,在地里种的有红薯,高粱,玉米,红豆等作物。浅沟的作用是排水,我老家是在山里面,雨季的水十分汹涌,常常沟里的水溢过路面,在那时就意味着我要穿雨靴去上学了。在小路上走过一段时间后,会路过一片湿地,湿地中央有一个小鱼塘,有路可以到那,湿地中有许多杂草,是人们放水牛,放羊的好地方。接着往前走,会途经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有三个作用,一,养鱼,夏季会长菱角和鱼腥草,用来喂猪;二,洗衣服,人们会将洗好的衣物再带到鱼塘里过一遍;三,孩子们钓鱼。接着走经过的都是农田了,我们那都是梯田,利用地势自然灌溉,种的是水稻,几乎不种麦子。在农田的尽头,我们会经过一段小溪,小溪上没有桥,我们得踩上面的大石头跳过去。继续走过了两户人家就能到大路了。实际上还有一条捷境直接到学校,那条路是彻底的山路,山路实际上是看不到路的。
我在那一学期逐渐的成长起来,对学习的渴望也就更强了。第二个学期,我的堂哥,我的“发小"从外地回来读书,我们在一起一待就是十年,一直保持着友谊。
在那一学期,我与文字第一次深刻的记忆开始了。我是一个记忆力不强的人,但记性很好。我简单的说,我在短时间内记不了多少东西,在那学期,我们上的语文课开始出现课后背涌这项内容,我发现自己背东西真的很慢,别人读两遍就能记得的课文,我读几十遍依然记不得,不过如果我对某句话有感觉的话,我会总是想到那句话,然后我就记不了其它的东西,很难受,在那一学期,我对语文课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我想,那时的我真的无法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我说句大实话,那时上语文课真的看不到文字的真意,我上课基本不怎么看黑版的,因为即使看也看不清黑板,因为我特殊啊。我直到上高中,才真正意识到文字的力量。我上高中看的第一部小说就是伏尼契的《牛虻》,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小说,第一部是《鲁滨逊漂流记》,我在上高中前,除了课本,几号没有什么课外书,我们那连书店也没有,我家也没有什么途境弄到书。这篇文章纯属回忆,是写给我自己的,会不断的添砖加瓦,我希望我自已的文字能够给我力量,我很喜欢看书,很爱书。从小到大我没扔过一本书,我不能说我爱惜自己拥有的每一本,但如果有一本还存在于我记忆中的书消失不见,我会很难受,难过很长一段时间。写这篇东西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很讨厌,深恶痛决那种范式文章,看到就觉得很恶心,就是说我很讨厌抄袭,模仿,我不排斥别人模仿,但我讨厌那种模仿还沾沾自喜的人,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想想我的意思就是说我痛斥那些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敬畏的人,这可能就是我不讨人喜欢的原因吧。有时候生活中我们都带着面具,甚至在梦中的自己也不是那么真实,我渐渐的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过的人,这不是什么嘲讽,只是现实而已。没有人能活成一股清流,因为如果有一天他蒸发了,他什么也不能流下。
我希望自己能够与文字产生更多的 羁绊,我很后悔自己太缺乏抗争的勇气,以至于举步为艰。有人看不起懶惰,其实,他们只是缺支持和鼓励而已,环境有时候是可以毁灭一个人的,有时候结果往往没有选择重要,因为大数人都死在了做选择之前,他们缺乏支持的力量,力量自外而来,却又自内而外,这句话我送给我自己。我只希望自己能活的更好,为自己而活。
0~5岁的我真的只是个孩子,但我生而不凡,我对世界的看法还是有自已特色的,在我上高中之前,我对世界的看法是蒙昧的,但我喜欢看动画片,看电视剧,就是这种喜欢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我时常在梦中成为动画片中的角色,但角色都是我自己,或许你会认为我很愚蠢,但我对它们投入的感情却是真的。
最后,有一句送给我自己,虽然我父母不关心、不在意我每次哭时哭什么,但我现在依然微笑的活着,我真的恨他们,那是不可原谅的恨。前几天,有人在简书中写童年阴影,我只有一句.
话想表达,无知的冷漠是最可怕的阴影,因为你不知从何恨起,但又无法忘记。
6岁的我算是正式进入了童年时期,我又开始了我的第三次一年级学习之旅,我不是学习成绩差,相反我是学习最好的,一直都是,虽然我们那个班只有六个学生。我亲身体验过一个学校的衰落以及消失,我是那所学校倒数第二批学生,我离开学校两年后,学校就没人了,划进了乡里的中心小学,我当时在读六年级,那时我已经快到12岁了,我会在“豆蔻年华"中写那段时期的故事。
那年生日,我和往年一样,继续着前年一样的活动,继续愉快的度过了我的生日,我当时最向往的就是那天,因为我能玩两下炮仗,那就是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我是一个很傻的人,不是指智商或情商,我只是太天真,我以为人都是善良的,换句话说我当时是没有善恶观念的,我太听话,我太信父母,我也太怕我父亲。小时候,我被父亲打过,我当时并没有犯任何错,顶多算任性吧,我不爱吃饭,到现在也是,我天生看到米饭就反感,我喜欢吃面,作为一个南方人,却喜欢北方的主食,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身体体质很特殊,我想我父母现在都不了解吧,当然他们也从不愿意了解。
过年当天,记得那时奶奶,爷爷还在世。我们早上不过年,半晌才过,我们家对面是“小奶"家(她是我二爷的妻子,二爷在我未出世前就去世了),他家过年时间和我家略微有不一样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中国人过年的规矩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毕竟也是民俗学的一部分吧,有研究的价值。我那天就像以前一样,去堂屋给祖宗磕头,烧纸,我那时就跪着烧纸,烧啊烧,过了一会儿就准备出去。突然,我听到了鞭炮声,那几声鞭炮把我弄耳鸣了。我的世界在那时就变了,我突然发现我与他人是不同的呢,我不知道你是否理解,当一个人在六岁之前没有真正的开始了解自己,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亲人从未说过我的特殊,即使我有查觉,也没有真的认识这点,在那天,我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再是只是一个空有记忆的人,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类似的经历,简单的来说那是一种武侠小说中提壶灌顶的感觉,我一方面了解到了自己的缺陷,另一方面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从我内心燃起,这是祖先给的,可我的父母却曾经让我失去过。我小时讨厌吃猪肉,可是所有的家人都喜欢,我最爱吃鸡爪,鸡腿我也很很不喜欢,我爱吃糖,白砂糖,我当时应该不是喜欢,是必须得有这个东西,不然我后天真的得得严重的病,我当时只知道糖是我需要的东西,我真的很聪明,是糖让我保持着渴望,不然我为什么说我生而不凡呢,我现在是粒糖不碰的。我爱吃鸡爪,就像我的字写的像鸡爪,以前的我只在乎结果,现在的我只在乎过程。
那年春节,我去给亲戚们拜年,我们小孩子在春节,无论去哪,主人都会有用小零塞满我们的口袋,装不下的话,也会用零时将小袋子塞满,让我们带走,这就是农村人的朴实,那时我们过年从不送红包,只送礼物,现在都变了,春节也没有以前热闹了。我们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出几次远门,平时压根就没机会,那时的我只有在春节,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玩两天,跟大人们一样。
( 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有些不对劲,于是我两个星期没有碰这篇文章,今天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说实话,当时写的时候心情不好,带着一些恨意写的,因为和家人吵架了,可幸的是自己读的时候没有多少恨意在文字中透出来,有时候心意只有当时才了明了,今天的我居然找不回昨日的仇与怒,这说明我的文字功力太弱了啊,读《牛虻》时我落了泪,一个男的被书弄哭,也是可怜。希望自己将未也能写本书把人弄哭,哈哈,还是经历太少了啊。写作真的是枯燥无味啊,不上纲上线,感觉真的不好弄,就像口中有只刺猬,无处下口, 扎人扎心啊。)
回忆自己六岁的时候,真的有迂,那时候每天都跟在别人后边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服从,有时候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无法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就像那时整天想的就是动画片中的人物,作梦也是动画片,那时多么希望能自己成为动画片中的英雄。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爱学习,我记得我上一年级时从未与同学交流过学习,想想有时候真的挺伤感的,我们六个人一起渡过了四年,却只有两个人上了大学。有的初中就辍学了,真正爱看书的只有我一个。
二年级的我,算是在记忆中真正有同窗的感觉,毕竟之前上的一年级有很大的年龄代际,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一两岁的年龄差在心理上都会形成一种隔阂,年纪愈小愈发明显。记得那时我会听同窗们讨论动画片的内容,之前我对动画不感兴趣,但为了加入他们,我也开始寻找途境看。记得二年级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劲爆战士》这部动画片,它是一部关于陀螺的动漫,充满着玄幻色彩,曾经十分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陀螺,我虽然没有一分钱。记得那时我们会一起讨论“啸天神虎”和“什么什么甲”谁更厉害,我们会一起讨论前天的动画,我们从小就是看着国漫长大的,至少我可以保证我是这样的。我在那学期为了背几句话,好像是什么“跳马冠军桑兰”,我中午没吃饭没回家,我还得别人读两遍就能背,而我却做不到。我太紧张了,真的有些畏惧背东西,现在想起来自己有轻微的自闭症,我害怕上讲台,是的,每次上我都会心跳加速,一直到现在依旧是如此。我的想法优于我的书写,我的表达总是一踏糊涂,因为我从未对自己在这方面满意过。我自上二年级开始,书本渐渐的增多,每天我都背着渐渐沉重的书包去学校,每天我都背着属于那个学期全部的书,对我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一个不爱运动的人,换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一般的运动我参与不了,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算是对身体的煅炼吧,每天近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也培养了我的毅力。记得我父亲曾经问我,每天背那多书回来是为什么,为什么不把书放教室里,我只是会心一笑,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们那时没上过体肓课,上完语文就是数学,现在想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在上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