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已到花甲之年,我的印象中,他们从未说过我爱你、我关心你、我心疼你之类的言语表达,而是将关爱子女、疼惜子女的感情,融入到了点点滴滴的行动之中,体现在日常的琐事之中,通过细枝末节的行动得以体现。
父母之爱:是停留在嘴上的唠叨
小时候,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叨叨个不停。她有话不会好好说,有时言语或许带有一些苛刻。我做为家里的老大,六七岁就开始为父母分担,照顾弟妹,洗衣做饭,长大点后开始参与家中的针线活儿。然而,每一项新任务开始时,母亲的唠叨就在耳边回旋,挥之不去。她关注的不仅仅是事务的完成,更关注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站姿坐姿等等是否到位,是否让人看上去舒心不笨拙。
当然,我并没有被她的叨叨吓得手足无措,而是在做每件事情时,为了避免她的‘叨叨’,尽量认真一些,仔细一些,尽量少出错。慢慢地,我成了左邻右舍新朋好友口中的好孩子,被评价为“很中用很牢靠很踏实”。这些优点按父亲的话说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着做着就会了。
同时,这种“很踏实”的优点,也成为我职场生涯中的一个亮点,被同事和领导们赞誉为“工作很踏实”。
这种唠叨中的成长,不仅让我养成了细致入微的习惯,更让我明白到父母的爱,不在于言语的表达,而在于通过细致入微的唠叨,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这便是父母之爱的第一层面,要让子女有一技之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之爱:是那句你想吃什么饭
成年后,我离开了父母的身边,定居在了离家60公里的城市。或许是不经常回家父母开始想念,亦或许是距离拉开了沟通的距离,父母的唠叨逐渐消失了。
每一次电话告诉他们我要回家时,他们的第一句话总是:“你想吃什么饭?”
‘随便吧,吃什么都行’我回复。
‘你想吃什么,咱就做什么’父亲说
‘我想吃面条,好久没吃面条了’我开始点餐
‘好的,我马上出去买面条’。父亲并没有因为家中没有面条还要出去买而觉得麻烦,相反,从他的话语中能感觉出他的开心和喜悦。
“你想吃什么饭?”这简单的问候背后,就是父亲为我做饭的喜悦和开心。
这种问候中的关爱,让我体会到离别并不意味着疏远。父母之爱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他们不求回报,只想在我回家的时候能吃到我喜欢的饭菜,通过这些简单的问候,传递着深深的关怀。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欢迎您阅读+点赞,欢迎您推荐新人作者,介绍新伙伴从这里首次开会员的,有惊喜奖励。
想成为账号 安_然 会员的星友,只需首开点击蓝色链接开通会员即可,如仍有不明白之处,随时简信或给我留言。
期待你的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