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模块结束了,我的打卡文始终没有问鼎最佳。虽然不是为了勋章进行学习和写作,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当下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定位在身心健康领域,以应用心理学为切入口的传播者,写作这个极佳的分享途径如果不能有所突破与建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优秀和最佳的一步之遥,问题出在哪了呢?
回顾整个求学模块,以写作为点带入到面,我发现我的整个学习方式都有问题,这才是我在牛人进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其实《有效学习》里给了答案,“只是当时已惘然”。
1⃣️ “学习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舒适区需要经常调整。”
--第三章「精益求精」
《有效学习》这本书我读起来很困难,文章的语言风格、大量的案例研究、引导思考的碎片提问,都不是我习惯的阅读方式。头脑本能地在阅读过程中避重就轻,靠近熟悉的已知的观点。认知没有发生跃迁,写作也自然是惯性地在记忆库中搜索熟悉的套路、表达,篇篇行云流水却似曾相识。
回忆「定位模块」我获得最佳的文章,它是我憋了一上午、写得最痛苦、最不像我的作品的一篇,但它就是意外地最佳了。
两相对比,这个打卡文评选的戏剧性结果给我的强反馈就是,不能突破舒适区的学习和练习是无效的。
2⃣️ “慢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方式。”
--第六章「温故知新」
猫叔在求学进化课上推荐了《曾国藩传》,想起家里有一本《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便找出来看了几页。这本书一开始讲的就是他学习的故事。
曾国藩是个天资一般的孩子,一篇文章要连续读几十遍才能成诵。但他就是坚持读,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恰恰是这个扎扎实实的死工夫、不留隐患,为他后来超越所有同时代的聪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呢,正好相反,我总是快速在书中找到一个熟悉的点让文章容易写、写得快、相对好,万事大吉。
学习本身是思考与实践交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思考的学习与实践,舍本逐末,其实是在成果的假象中,缓慢退化。如果思考受阻、产出不顺,那更加说明,思考本身,需要强化练习。
把目光放长远,看起来慢,其实是快。
3⃣️ “过度自信最终阻碍有效学习。”
--第六章「温故知新」
“过度自信”是《有效学习》中最刺激我的字眼儿,我却在打卡输出中回避了它,选择了我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的“情绪”主题。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深知那些能够引起你注意却不被面对的东西,一定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我以为我对情绪的理解深度足以让我成就一次最佳,事实却啪啪打脸。这就是躺在旧有经验中不思进取的最佳例证。同时,我刻意忽略对自己逃避心态的探索,不去寻找知识的内在关系,更不去考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景的运用,这也是一种对自己专业的亵渎。
这恐怕才是我持续至今仍隐隐不安的真正原因。借由这次反思把它承认出来,我轻松很多。
4⃣️ “学习的关注点要放在精通掌握专业技能上。”
--第三章「精益求精」
“讲我所做,做我所讲”,猫叔的这8个字,深入人心。曾经有人告诉我“你是个出色的体验式分享者”。我知道我打动人心的是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但这也常常会让我显得不那么专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
01 缺乏强反馈;我的分享对象多是身边的朋友,熟悉和信任会让大家更关注产品效果,而忽略我的表达方式等,因此缺少对我技能和现场表现的反馈,使我忽略了这方面的精进。“如何讲”和“讲什么”,一样重要。
02 缺乏强关联;半路出家的专业背景并不具优势,缺少与领域内专业人士的深入交流学习,缺少与牛人行家强关联的行业背书。
专业技能的提升,会成为我在牛营学习的焦点。我想学习运营,这是个靠近行家贴身实践的大好机会。
5⃣️ “系统化思维促进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第五章「融会贯通」
我的分享比较生活化随机性,缺乏目的性。“赶上才做”和“有一搭无一搭”的讲,已经不能满足眼下我想依托应用心理学的运营推广、有意去影响一批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强需求。
以前跟着感觉进行一对一贴身服务还行,但现在想要成功进行一对多服务,产生影响力,没有从全局出发的系统化建设及推动能力,寸步难行。
要有意识学习建设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强反思是个好途径。置身事外通观全局,回顾、梳理、总结,能让内容精华呈现、操作方法高质高效,也会让专业感自然呈现。
6⃣️ “让有效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后记
经过这次梳理和反思,我对书中那些曾经一瞥而过的观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回头看,我在求学模块里浪费了不少时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正如书中所说,“学习活动需要犯错”。
同时呢,这篇读书分享,我也依然写得很不顺畅。从认真反思、发现问题,到整理素材,再到搭建框架、完成初稿,我反反复复改了数遍,用了半天时间。
但是我知道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开始学习思考,开始练习思考。
我,开始了有效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