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审先判的沟通跟聆听都是暴力行为

未审先判的沟通跟聆听都是暴力行为

作者: 李立亨l穿透光和影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10:18 被阅读0次

    我们时常听说「泡沫化」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泡沫化?

    泡沫化就是某种现象或事物的价值不断被高估,泡泡撑到最后破裂了。然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怎么那么不理性。

    房地产的价格不断推高,可能是泡沫。你以为男朋友对你有无限的爱与忍让,可能是泡沫。

    相信吗,我们每天都要发生N多次的沟通跟聆听,其实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泡沫。

    我们以为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以为自己听得很明白。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泡沫。

    更糟的是,我们不但高估了他们的效果跟价值,而且还以为我们已经做了,就好。

    如果你还没发现或者想要补救,《傾聽的力量》和《非暴力沟通》这两本书非常值得参考。

    更重要的是,这两本书还会帮助你发展出属于你自己的「话术」。

    而且,对于企划书的撰写跟现场的销售行为,都会很有助益。

    倾听跟沟通,就是检查并整理自己

    美国精神病理学家、FBI和警察局危机谈判专家的教练马克·郭士顿在他写的《傾聽的力量》里说道,人经常会带著「过滤器」(与生俱来或后天学习到的,偏见)来面对世界,来跟别人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所说的「暴力」就是我们心智上和情感上的各种因为「过滤器」而产生的态度:指责,嘲讽,说教,否定,或者最糟的,冷漠。

    倾听的第一步是,你得认识你自己。而且,你得让自己保持平和。

    倾听首先得让对方觉得被理解,要让对方发现我对你感兴趣。

    倾听,就是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价值。但是,不是去讨好对方。

    《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出人在遇到问题之后的感受与反应,会有三个阶段的演化。

    如果不经过练习跟领悟,人往往就是「情感的奴隶」,只凭当下的感觉去回应。然后,人可能会产生「情绪的爆发」,会选择讨好或者攻击别人,来让自己感觉不要太糟。最理想的境界是,当「自己的主人」。开始用「我发现」而不是「我觉得」的角度,来回应自己所遇到的状态。

    美式足球永远要面对冲突,面对暴力,运动员的身体跟心理随时都会被辗压。《傾聽的力量》里面就提到美式足球教练的金句说道:「取胜的关键,是在压力之下能够镇定自若。」

    所以,每一次的倾听,每一次的非暴力沟通,都是让我们学习保持镇定自若的机会。

    倾听除了可以让对方抒发情绪之外,更可以引导对方放松,整理出可以采取的行动。反之,也可以让我们在这个过程,检查并整理自己。

    避开五种有毒的人,要有解决方案

    《金刚经》里有四句偈语,经常被引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马先生在一百多年前说的话,也是这个意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许多道理,没有道理。因为,时跟势跟场景,一直在变化。所谓的真理,现在显然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也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解所有的题。

    但是,千算万算不如天算。我们活得好好的,我们耐心倾听,我们想要无暴力沟通。《傾聽的力量》却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必须躲开,离开,不要错以为我们可以改变这五种人:

    精神穷人(用情感绑架你,永远需要你无限付出的人)

    地头蛇(就是想要欺负你,觉得可以成功欺负你的人)

    索取者(总是能找出理由,来麻烦你,占你便宜的人)

    自恋者(只想要你注意他肯定他,却不关心正事的人)

    精神病患者(伪装正常,其实是要让你被他吸引的人)

    怎么避开这些人,怎么更好的跟人沟通,书中提出了12种方法。

    我特别喜欢他提到的「后果意识」:我们要尝试问自己,如果我放任自己如何如何,可能就会怎样怎样。我们承受得起吗?

    然后,还得有「解决方案意识」:既然一定会如此如此,我们要不要这般这般,找到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的方法。

    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有品质的倾听跟回应的前提是建构在,你已经做好准备。前提是,你想要做好准备。

    有品质的非暴力沟通,则是要我们放下,小我优先,的念头。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谁都不相信这套鬼话。我们的身体很诚实,一定永远是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我,我,绝对优先。

    有本书叫做《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作者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是呀,小我虽小,毕竟是我。

    既然要比,那就来比惨,比烂,比我对你错。這時,佛教的偈语似乎又可以派上用场:人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你是你,我是我,的态度。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不是我们经常挂在嘴巴上的话吗?《非暴力沟通》就一直提醒我们印度的古老生活智慧就是:不伤害。

    不伤害的沟通有四个过程:

    1、观察:陈述事实,而不是评论。

    2、感受:内心感受,而不是想法。

    3、需要:提出需求,而不是批评。

    4、请求:具体做法,而不是命令。

    我们其实已经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直奔重点。那就是从情绪上面暴发出来的,批评或命令。特别是,其中如果还夹带了偏见,那不是暴力,什么才是暴力呢?

    爱因斯坦说得好:「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我的说法是:不要用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

    未审先判的沟通跟聆听,都是暴力

    从今天开始,我们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既要有感想,更要有陈述。

    让对方针对陈述的部分,做出他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跟请求。

    当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记得鼓励对方提出真实的请求。

    倾听跟回应,是感性的艺术,也是理性的科学。

    未审先判的沟通跟聆听,都是暴力行为。切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审先判的沟通跟聆听都是暴力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j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