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晴
谈起刘邦的地痞无赖,事迹颇为典型。年轻时任小亭长,好酒贪色,给人贺喜,不带一分钱,骗吃骗喝骗上座。贤人求见,盘腿坐床,使两女子当众洗脚,不揖不拜,不尊重人才。
尤其可恨的是项羽和刘邦彭城一战,刘邦大败,仓皇奔逃,三次将他的儿女推下车,只顾自己逃命,不管子女死活,毫无人性可言。
更为可恼的是,楚汉相争,项羽将其父亲抓来做人质,迫使刘邦投降,如若不降则准备杀其父亲,刘邦却说:“我们之间曾经以兄弟相称,我的父亲即你的父亲,若杀了,‘幸得分我一杯羹’”。你看多么无赖,多么地痞,多么无聊,居然连用父亲骨肉做的汤都要喝一杯。对刘邦来说,可能只是策略,但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而言确实显得太残酷。
虽然如此无赖,刘邦却在48岁开始闹革命,经过7年屡败屡战,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便夺得汉代天下,建立汉代几百年基业,成就了不世功勋。那么,究竟他是如何获得成功呢?"无为而无不为"的帝王术是刘邦获取成功的法宝。
虽刘邦没有文化、不懂用兵、不会治国,但他却知人善任,善于听取别人意见。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文臣武将均为其所用,他知道对方需求是什么,知道自己能给他们什么,知道对方能做什么,他把每一位专才放在了最适合他们的岗位,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无不为”,最终这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打下了汉家四百年江山,他个人也实现了“无不为”。
在历史人物当中,很多人都偏向有英雄气概的项羽,且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惋惜项羽的一身才干,最终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项羽是那个时代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大家喜欢这种风格。而刘邦的滑头、无赖的个性让他的形象一落千丈。
最终却是刘邦走向成功,这是因为他善于无为而治,自己不懂得的时候,将所有的人力召集在一起问手下应该怎么办?刘邦善于观察他人的特长,并将他们放置于适用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个人的长处并为自己所用。而项羽却喜欢承匹夫之勇,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却忽视别人的优点。项羽在获得利益时,又不放心将自己的收获下放到他人手上。
一天汉高祖大摆宴席,犒劳群臣,煮酒论英雄。酒过三巡,刘邦提问文武百官:“请你们坦率地讲讲,楚汉相争4年之久,我为什么能得天下?”文武百官各抒己见。刘邦最后笑着说:“论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论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兵打仗,攻夺城池,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重要人才,我能将他们团结争取过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才是打败项羽的重要原因。”
高祖总结自己之所以成功,是用张良负责战争策划,用萧何负责后勤粮饷,用韩信负责攻城略地,把这三个人杰用好了,所以取得天下了。而项羽一个范增都用不好,所以最终失败了。在权衡利弊面前,刘邦虽然不是和项羽一样的精英,出生平民家庭,而是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权变之人。
看到刘邦的时候,我更多的时候是想到西游记里的唐僧。他也是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徒弟,杂活、累活、重活基本上都是徒弟替他干了,唐僧也像刘邦一样,用自己的无为的方式管理着自己身边的人。真正大智慧者不是练就自己的一身本领,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驾驭身边杰出的人。
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撒手不管,"无为"之中仍需"有为","有为"的任务是研究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内外游戏规则,在知贤,用贤,授权上下功夫。这样的“无为”才能“无不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