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美国学生都知道一个故事,说林肯是在一个信封的背面,写下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的,这个说法好像在暗示,林肯不用事先准备或者不愿怎么准备,就能写出史上经典的演讲。
关于林肯这个演讲的故事,其实版本很多,家里.威尔斯在他的普利策获奖作品《林肯在葛底斯堡》中就写到了这些很少有人知道的版本:林肯在去一家照相馆的路上,构思了这篇演讲,就写在一张硬纸板上……在一段130公里的火车之旅上……用铅笔写的……演讲的前一天晚上写的……演讲的当天早上写的……甚至有人说,他是在艾弗雷特演讲的时候,才在脑子里构思这篇演讲的。
家里.威尔斯在书中为这个长期受到争议,但仔细想想就觉得有点傻的故事,盖棺定论了。他详细记述了林肯创作葛底斯堡演讲的复杂历史。威尔斯指出,这篇演讲中用到的古典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19世纪很流行,他又提到林肯对文学和圣经的着迷,他一生不断学习,笔耕不辍。他还十分仰慕丹尼尔.韦伯斯特的口才,威尔斯说林肯“写作很慢,喜欢整理自己的观点,反复斟酌文章的逻辑和措辞,正是因为这种严谨的态度,才有了那些令人难忘的经典演讲”。
威尔斯还写道,林肯将表达练习和间隔学习的方法结合起来了:这一定就是林肯有着滔滔口才的秘诀:他不但大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思路,还通过动笔来整理思绪。
威尔士,然后彻底否定了葛底斯堡演讲是即兴创作的说法,他列举了多个历史证据证明,林肯在演讲前,在华盛顿至少花了两天时间构思内容,在去格里斯堡的路上,还修改了演讲稿上的好几点,最后在1863年11月19日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林肯拿着一张也可能是两张纸,起身发表了演讲,纸上一共只有272个字。
说完林肯振聋发聩的演讲,我们来看看普通人喜欢的猜谜游戏,老资格的填字谜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字你猜不出的时候,先把他丢到一边,等一会儿回来之后,答案自然就出现了。那些认可集中学习法的演讲者说,他们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如果再停一段时间在看演讲内容,就会很快发现一堆需要修改的地方,这是因为当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演讲的结果,又或者是他们在丢下演讲做其他事时,潜意识中还在思考演讲的内容。而且这种新的视角能让演讲者的演讲更加得心应手,这样一来演讲者不仅有了自信,也显得胸有成竹。
教育工作者把学习分为分散式学习和集中式学习,分散式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他留下了消化理解的时间,效率较高,分散式学习又成间隔式学习,而集中式学习实际上就是填鸭式学习。
既然大家都知道建个学习方法,好处多多,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把准备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呢?的确和你一样,很多人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然而当你也认同,每次演讲都至关重要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最后我想问大家有几个问题,在演讲的时候你不想让每一分钟都物尽其用吗?你不想让自己掌握的每一种工具和方法,从演讲的一开始就俘获听众的心吗?你不想引导听众听完你演讲的每一个部分,不给他们走神的机会,让他们最后答应你提出的要求吗?
间隔学习法就可以实现上面所说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