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2年来,我一直扎根在生源基础薄弱的乡镇学校,在班级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优生,学困生和“问题生”,我把他们称之为“三生”。
01对优生:不偏爱,不抬爱,不溺爱
最初,从师范毕业走上讲台,我更偏爱优生,他们天资聪颖,智力超群,课堂上不用操心,课后也无需时时“盯”住他们,因为优生自主学习能力超常,往往你要讲授的内容,他们已经掌握,只需要点拔一下,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他们好像还“吃不饱”,这时要给他们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使其优上加优。
后来我发现,如果你偏爱优生,他们会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会让他们觉得“高处不胜寒”,被其他同学疏远。
所以,对待优生,我们更应该做到一不偏爱,二不抬爱,三不溺爱,否则优生也被我们培养成了“问题生”,无数案例证明,优生变“问题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反而阻碍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发展趋势。
02对学困生:不忽视,不轻视,不歧视
在乡镇中小学,我们遇到最多的群体就是学困生。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经常遇到障碍和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困生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双基不牢,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有的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方法不科学,有的学习习惯不佳…
究其原因,有家庭教育欠缺的原因,也有他们个人的主观上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一定注重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逐步帮助学困生找到恰当的学习目标,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可行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困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课堂上学困生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合适造成的。
对学困生,我们应该做到:一不忽视,二不轻视,三不歧视。否则,当学困生被教师忽视,全班学习氛围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学困生放弃学习,还受到同学的轻视,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责骂,他们将破罐子破摔,扰乱课堂教学,伤害同学,当然,老师也同样受到无形的伤害。
03对问题生:不抛弃,不放弃,不毁弃
每一个班级都可能有问题生,在乡镇中小学,这类“问题生”所占比率更大,他们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种种问题,给学校,给班级,给家庭都带来很多麻烦。
这类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比较复杂,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难度。有的从小家庭教育缺失,有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家暴等等,送到学校,我们教师其实一直在做补救教育而己,教学那是后事,先教育,再教学,这过也可以说成“育人教书”,育人放第一,教书才是第二,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问题严重的,应在心理教师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而不是一味地请家长,把问题生训诫一番,甚至常有老师把学生扭送到派出所进行体罚教育,让问题生对学校,对教师更加深恶痛绝。
可乡镇中小学校,没条件配置心理教师,长期都是我们自己充当“心理教师”,需要老师自己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并尝试用行动去实践,反思,总结并形成自己的经验。面对问题生,我们应该做到:一不抛弃,二不放弃,三不毁弃。
把问题当成教育资源,把教育事故变成教育故事,需要教师具备高尚情操和教育智慧。作为教师,面对优生,学困生和问题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一个机会,一种幸运,我将之称作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三生有幸”。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前方”。教师与学生,其实是“同学”关系。这才对得起你每一次呼一声学生为“同学”的称谓,也许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学教相长”,我教会你“学习”,也教会我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是韦成继,007全民写作大使(编号062),“教师写作成长@实战派”发起人,立志推动全民写作,通过写作影响更多中小学教师获得成长和改变,您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也欢迎原文转发给更多身边的伙伴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