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选择一件好的事。
如果您已经超过四十五岁,是选择博士在读,还是下班后忙不叠地划动手机屏幕?
如果您看完电视,是留下文字与人分享,还是只是用来消磨时间?
美国科学作家加拉格尔患了癌症,她是把自己淹没在恐惧中,还是去寻找愉快的感受?
第二,养成习惯,只专注于一件事,排除所有干扰和诱惑
我的一个朋友,学习成绩很好,髙考超本科分数线,却因腿部疾病,上了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没有去工作,在家开家电维修部谋生。
三十七岁时,他参加自考,跨学科学计算机,两年后考上公费的硕士研究生,四十一岁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当博士研究生。
他在这些年,每一年都会闭关个把月,专心学习。
让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主动去感受愉悦?她是怎么做到的?
她找到了注意力和幸福感的关系。她不让疾病控制注意力,专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电影、散步和傍晚六点三十分的一杯马提尼……
第三,抓住这件事的核心,像工匠一样打磨
这是《深度工作》的核心,我正在努力写它的读书笔记,其中包括以上的文字,专注于用到其中的理论。
以前我想做很多比较大、比较难、比较有意义的事,比如掌握一门外语,比如办一个儿童成长中心,再比如建一个帮扶网站,我以为我很努力、很专注,实际上我十分浮躁、十分杂乱无章。
我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我知道去读《深度工作》。
我是带着提高专注度、快速读完一本书的目标来的,核心目标是写书评。
边读边运用书中的理论修正行为,尽量不让不相干的事情打扰到,例如,意识到我是用手机看的电子书,会不会很费眼睛,很费手机电量?流量够不够?没有按照老师指导的方式读会不会效率不髙?我是不是丢下它先去听课程?我很渴但一天也没有喝水,要不要放一放?
所有的干扰都被我禀气凝神排除,分三次花不到五个小时,我读完了《深度工作》。虽然离一个小时的时间差距还很大,但和我自己比,已经算是成功了。
接下来该写书评了,在读书时我曾信心满满,可到动笔时又卡壳了。
我卡在读书时感受到的分散的点上,而不是一个面。
那些点都跟“骗”字有关。
我认为首先书名就骗中国人不去读,因为中国人从心底不愿意工作;再一个有些说法颠覆了国人花费了二十年才建立起来的认知——网络和社交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用网络的人终将被社会所抛弃。《深度处理》把网络定义为技术垄断,阻断了深入做好一件事的选择能力。
还有一些新鲜的名词很具迷惑力,如“度量黑洞”、“双峰哲学”、“禁欲主义”、“浮浅工作”,都需要仔细解读才能理解真正所指。
这些想法使我自己陷入兴奋,同时干扰我写下去。
我用笔在紙上写很多问题问自己,反思为什么写不下去:这本书究竟带给我什么?我写的过程为什么如此痛苦?是不是没有找到最重要的东西?我读这本书的目标是什么?
翻看读书过程中记录下的要点,我找到了答案:深度工作的一个原则是避免原地打转,解决方法是——考察解决问题的变量。
我要把自己从“骗”字的喜悦中拉出来,重新把关注点落在书的整体叙述上,于是,就有了文章刚开始的那部分。
虽然,这些文字有些不伦不类,既不是书评,也不是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但我在写的过程中用到了书中的方法,而且算是最快出来的一篇,对我来说很好也很难。我想,慢慢会写得更好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