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中讲到的第十一个心理现象叫作内省的心理加工。
作者告诉大家,每天内省没什么大用,因为大多数内省基本上就是自己不断重复刻板印象的过程。在日常的反思和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常用的就是是光环效应和公共知识。
所谓公共知识,就是那些口头禅、社会上的共识,类似“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种口头禅,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认知,绝大部分经不起推敲,但它们是公共认知,人们的反思大多仅止于这个层面。
作者说,没事别只是反思,大多数反思都是低质量的重复,也叫内耗。有人说自己内耗得很厉害,就是因为你想来想去都是那些事,想来想去就是那么有数的几个道理,你知道的道理并不多,所以想来想去作用也不会太大。
那真正有效的办法是什么?一定要有外部信息的输入。外部信息的输入包括出门走走,旅游,跟别人交流,认识一些不同的人,多读书等等。只有输入更多外部信息,人的反省才能够更有价值。
影响人判断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一定不要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当你多读书,才能够更深刻地反思一件事,否则你根本就没法反思到更高层面的道理。
在自己的道理和认知里判断一件事,评说一个理,并且还超级自信,是很危险的事情,同时也是造成烦恼的很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读书越多,懂得道理越多,越能谦虚包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二个心理现象叫作自我实现预言,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几个“专家”跑到教室里跟老师说,我们是专家,你们班上有几个小孩是天才,我告诉你哪几个哪几个人是天才,然后他们胡乱指了几个学生。
过了几个月,他们跑到学校回访,发现这几个被点到的小孩,成绩都有大幅的提高。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老师认为,人家专家都说这些孩子是天才,所以不论这些孩子做什么、说什么,老师看待他们的眼光不一样了,老师对这些孩子的看法,影响到这些孩子的行为,这些孩子真的就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心理学上是被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我们怎么看待他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叫作自我实现预言。所以,应用此道理,作为家长,一定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看看孩子好的方面、孩子的优点,多盼孩子好,多去关注孩子棒的方面,因为孩子会长成我们心中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有可能朝你想的那个方向成长或变化。
在对待孩子成长和与人交往上,我们要有勇气,理解和接受皮格马利翁效应,接受自我实现预言,不急不躁,给孩子时间,给他人时间,看孩子优点,看他人长处,结果一定会好的。
第十三个心理现象叫作加尔文主义与无意识地制造好兆头。
我们平时常会安慰自己或祈祷,“今天状态不错,出门遇到了喜鹊,听见喜鹊在叫,来好运了。”“左眼跳了几下,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今天运气好。”这些好兆头的话多少有点自己欺骗自己,但自己给自己“制造”好兆头,这就是加尔文主义的主要内涵。
加尔文主义是宗教改革期间的一个基督教流派。加尔文主义的宗旨是上帝已经在我们当中选好了一批人进天堂,但是不知道是谁,跟你在生活中的表现没有关系,你千万不要以为你只要好好干活,就肯定能上天堂,不一定,因为没有人知道上帝有没有选你进天堂。
加尔文利用心理学中的规律,创造了一个未知的概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上天堂,但也可能上不了,没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能够证明你能不能上天堂,所以人们就天天在生活中寻找那些好像可以表明自己能上天堂的征兆。“我今天遇到某个启示,我觉得应该是选中我了”,人们都在这样猜。
人们这样猜的结果,就是大家更愿意去做一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这就是加尔文主义。
实验人员找来一群年轻人,告诉他们要测试一下他们的心脏健康程度,方法是做冰桶实验,把他们的手臂放在冰桶里,然后看他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冰桶里很冷,手臂放进去很疼。先不说任何推论,直接让他们做一个基础的测试,看他们能忍受手臂放进冰桶多长时间。
有人可以坚持10秒,有人坚持12秒等等,测完后,告诉他们,心脏分两类,一类是Ⅰ型心脏,一类是Ⅱ型心脏,Ⅱ型心脏的人比Ⅰ型心脏的人更长寿。
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人,你的手臂在冰桶里耐受的时间长,你的心脏更健康;告诉第二组人,你的手臂在冰桶里耐受的时间短,你的心脏更健康。其实这是个掩饰故事,耐受时间跟心脏健康程度无关。
然后让这些年轻人再做一次测试,结果是,凡被告知耐受时间长,心脏更健康的人,他们的耐受时间普遍变得更长;凡是被告知耐受时间短,心脏更健康的那一组,他们的耐受时间普遍变得更短。
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好兆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自我欺骗,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
来自我们的内心对自己能够过得更好的渴望,对自己的遇见平静接受,对人身体的暗示作用很大,多做这样的事,有助于稳定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