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刚好赶上读书日,于是周更的打卡文章想写写有关阅读的内容。主要谈谈我阅读的目的与习惯。
一 为什么要阅读呢?
我觉得阅读是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我始终强调读书目的一定要明确。一个人读再多的书,读完了事,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我看来,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有了明确的读书目的,就应该大胆地去实践。《大学》所讲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自我修养的方法,其中格物致知就是倡导实践,强调用实际行动去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阅读的关键在于实践,实践才能致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修养。
阅读其实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就是你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快速充实你需要的营养换取未来需要的能力,靠着积累效果,越读越增加“个人资产”的隐性资产。其要决是设身处地,有“功利”性地去读。一边阅读一边不断模拟“如果是我的话,会怎样做?”这样点子就会源源不断涌出,然后把这些点子记下来,去行动,去实践。这样就会形成PDCA的小闭环,给自己有效的反馈,根据行动结果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迭代。通过大量阅读给自己的能力加杠杆,最终会把花时间阅读累积的全部势能转化成你解决问题的动能,你就会看到投资的回报。没时间阅读只是借口,事实是因为没有读书,没有利用阅读的杠杆,所以才没时间。要记住“重要事情的特性就是难”这句名言。由于它难所以人们往往会逃避,因此一定要把重要的事情和必做的事情放在同等优先位置。对于阅读这项投资来说我们的时间就是本金,通过大量的阅读,时间也会产生复利效应,总有一天你会顿悟你怎么那么聪明的。
二 我的读书习惯
2.1 目标驱动
每年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去执行。每年初给自己规划几个大的主题,围绕主题去选取书籍。
2.2 每日阅读
每天都要阅读,3年前是自己在打卡表上打钩来监督自己,现在已经习惯了每日阅读,即使不打卡也要阅读。我的阅读时空比较特殊,一是在通勤车上,二是晚上家人都睡了之后,每个工作日大概有1小时的在途阅读,半小时的在家阅读。
2.3 做笔记和标注
我大部分时间使用kindle来阅读,标注起来比较方便,导出笔记也比较容易。这就给后续的定期回顾自己标注的笔记降低了门槛。之前也尝试着每读完一本书做一张思维导图表达出自己理解的整本书的框架,只做了部分书籍。这项基本功的修炼比较难,但真的能快速提高自己,仿佛自己的眼睛有了透视功能,直接把一本厚书变成了自己理解的框架和要点,这有助于我们自己写作。
2.4 定时回顾读书摘录及笔记
由于我阅读时空的特殊性,我阅读的大部分是电子书,其中的一个优点是做笔记和摘录方便。我会定期回顾读过的书的笔记,也会因为读到击中我的一本书时去查阅之前产生这种感觉的书籍案例。就相当于小学生找近义词一样,看到了幸福,就会想到愉快,快乐等词语。
2.5 分享
把我读书感受以及掌握的方法写出来,分享给大家。有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的情节感动,击中,我会及时把这些感动记录下来,有时候是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有时候是记在云笔记里。时间久了我会把相似的点连成线,加上一些例子就会形成一篇所谓的文章,虽然可读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不影响大家给我提出反馈意见。这也说明了阅读可以促进我写一写东西,慢慢地这些东西就会形成了观点和规律,持续下去我就会对世界的了解会多一些,会逐渐地发现世界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那样,这也许就是改变自己的过程。
总之,阅读也是需要持续地做,不能着急,慢慢来。慢就是快,只有持续地阅读,自己才可能得到内心的反馈,然后才能根据反馈来改进提高自己。欲速则不达,如果你不去持续地阅读,很难得到正向反馈,进步的速度就会慢下来。正如查理芒格说的通过微小的持续的改变和积累,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持续做,你会有所进步,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所以我相信,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保守主义的行动者,终生学者,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