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特别喜欢旅游,也特别渴望能到处欣赏山川美景,体验异域风情,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走出过国门,领略到其他国家别样的风俗文化,故而总是心驰神往。
可基本浮想的目的地也仅限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这些周边国家,感觉欧洲厚重神秘又遥不可及,没有过多奢望。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制约,另一方面更因为囊中羞涩实感束缚。
假期看完了带回来的书目,那感觉像吃了美食似的满足,完全填补了以往刷手机、追网剧产生的空虚。尝到甜头后仍觉得意犹未尽,迫切地想继续猎食。
目光在书架上游移,突然被一本书攫住,念出它的名字就能隐隐感到有种世界之大、无我不往的豪迈洒脱,嗅到行疆踏土,勇往直前的恢宏霸气。于是果断拿起,就读它——《行者无疆》。
这本书何时摆在那里,我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是侄女带回来的,是她在学校买书的附赠品。以前除了听说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外,对他其余的作品知道的微乎其微,更没有翻阅过。
最初选择读这本书除了对书名散发出来的磅礴大气的惊叹,还有对封面上营造的那种高墙之下狭窄街巷内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被黄昏的余晖照亮的意境的喜欢,更是对书中都行走过哪些疆域所产生的好奇。
封面很带感拿到一本新书,我总习惯性地翻看目录,了解框架结构。可打开后,并没有一目了然。读完自序才知道原来是余秋雨感叹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术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便决心投身考察旅行,但是又害怕文人离开书斋危险,离开越远危险越大,所以踟蹰不定。
后来英国近代学着者科林伍德一段话坚定了他的信心,他说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
因此他背上行囊出发,花费了大量时间,经历了种种磨难,克服了重重障碍,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近距离触摸欧洲各国的文化和文明,并记录、筛选、整理、出版。可以让那些像我一样没有到过欧洲又心生神往的人通过阅读就可以对欧洲各国的经典先睹为快。
书中内容分为四个章节,按空间方位分成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四部分。历史从南欧出发,在中欧隐藏,到西欧转折,至北欧凝练。
每个章节前面都贴心的附有地图,使读着读着分不清东西南北方位的时候,可以随时来回顾参看,清晰又方便。
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带我们去参观那座城市残存的代表性地方旧址,见识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赫赫有名的历史巨人故居,品尝当地的美食文化,当然也会时不时的对比联想,抒发他对中华文明的感慨。
有时候感觉他对独特建筑和绮丽景色的描述越是形象贴切,越是让我欲罢不能,因为我脑海中无法形成具象,但又感觉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所以就更渴望亲眼所见,一睹真容。
为此我经常会边读文字边百度百科,查看到实图实景的那一瞬,总会不禁惊叹作者的图文转换那么的贴切自如又相得益彰。毕竟仅有文字太过抽象,仅有实景又缺乏韵味。
单凭一本书,便可以带我们足不出户游历欧洲,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岂不快哉?
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品尝到余秋雨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的所凝结成的果实,我怎能不由衷的心生敬畏?
整理记录更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