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正式读完《华杉讲透孟子》这本书。读这本书起因是,因为前不久坐飞机回家时,觉得无聊,便在kindle上买了这本电子书看了看。华杉老师的讲解确实是如白开水一样,非常容易看明白。
依旧从三个角度简略地写一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一、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二、核心是什么?
三、适合什么人读?
《孟子》一书还是关于“儒家学说”的,可以说是孟子个人践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集锦,里面有他与君王的讲道的对话、在仕途中打拼的事情、与其他学派的人的辩论、以及教育门徒的对话。
而这本书核心可能是孟子提出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书会反反复复提到这个理论,因为在孟子看来,修养“仁”就是从自己这些细微处入手,然后一步步扩大它。
这本书适合想要了解儒家学说的人读。但是光读也没用。儒家学说是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价值观,你光读是读不出什么“味道”的,就像你去餐厅点菜,看别人饭桌上已经上的菜,你是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的,更不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它,只有自己亲自品尝过,才会知道。读《孟子》也是这样,只有践行了,才能明白其中真义。
到现在,我把华杉讲透系列的《大学》《论语》《孟子》三本读完了,同时也发现一个缺点,不是华杉老师讲解的问题,而是儒家学说本有的一个缺点:书中并没有给出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来一步步修自己内心的“仁”。即便是儒家入门读物《大学》中也只是写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方向,那么该如何格物致知?该如何诚意正心?该怎么做,该从哪里做起?又该如何检验自己有没有做到?怎么才算合格,怎么才算不合格?这些书中几乎都没有写,都需要自己去悟。这对于一个想要学习儒家学说的人,是个难题。因为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门啊!
这一点,华杉老师也说过:
儒家的传统,是微言大义,是高语境沟通,讲仁义道德、使命理想,不能一条条很具体地说,这就是在思想竞争中的劣势。
儒家没有制度设计,都是靠个人修养。
所以学习儒家思想,也主要是切己体察,从自己的修养角度去学习。
深有同感。具体如何践行,可能每个人要根据阅读感悟,对照自己生活,在相对应的事情践行。我曾在“早起”这件事,给过一个自己的答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