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今年各个平台的世界读书日的宣传都给力很多~
week16(20170417-0423):共2本
推荐:《巨人的陨落》| 每个人都是史诗的主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背景下,五个国家,涉及各个阶层的数十位主人公,人物塑造立体而饱满,生活由于战争彼此焦灼,刻画出战争的各个侧面,用一个个细节,搭建成腥风血雨又跌宕起伏的战争场景。
作为没什么历史基础的一类人,其实地名、人名、时间是统统记不住的,只是单纯的被故事本身所吸引,想来这也是这套书如此广泛好评的原因之一: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中显现的时代特征,以及对于命运的思考,未必人人有能力转述,但思考与影响已深入人心。战争年代,无论哪个阶层,都被命运无奈的裹挟着前进,能做的,只是拼尽全力去争取自己可以掌控的那部分。
书中的历史进程都是真实的,人物故事多为虚构,但也完全符合所处的背景。如果熟知历史,重新跟随书中人物,从不同的侧面重新回顾战争的起始到终结,是否会有一种上帝视角的无奈呢?毕竟,无论是读者,还是书中的人物,内心深处一定是希望避免战争的发生。
而像我这样只读故事的,则会被情节代入的更深,完全被代入另一个时空,跟随主人公们,进行一个个既艰难又努力的抉择。
不同阶层对于战争的态度和表现,其实也有共通之处,比如,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在为战争做出了奉献和牺牲,都在为自己和后代的“更好的生活”去拼尽全力。
战争的话题,总归庞大到有些压抑,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好渺小(突然觉得,历史和科幻,都是容易让人感到渺小的领域……),正因如此,嵌刻在其中的感情,就显得格外耀眼和珍贵。
PS:百万字的长篇,宣传语为“平均三个通宵读完”,自己却陆续读了20天,还是在最后一周把它放到休息时间的第一优先的情况下完成的。阅读进度终于100%的时候,长舒一口气,不得不说,一部好评多且篇幅巨的作品,读得过程中心理是有“压力”的。书是好书,但是短期内大概不会再选同等篇幅的作品,读书要和自己的状态和心境匹配才好……
另1:《非暴力沟通》| 适度用理论为沟通技巧做下查漏补缺后的提升
以友善为目的,书中将一种自我表达方式进行了如下步骤拆解:
1、观察,而非评论;
2、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3、直接而具体的说出自己的需要;
4、提出请求,而非命令;
对于聆听他人,也要重复如上的步骤,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非自己的评判。
工作生活中免不了多种多样的“冲突”,因而沟通技巧,是我们每个人有意无意都会去琢磨的。想来读者对书中的很多思路并不陌生,在平日早有实践,因为如上更“客观”的表达,确实能缓和一些场合的冲突,以及更加清晰你我所需,达到沟通的最终能目的。
书中提及的:观察与评论的区别,感受与想法的区别等等,确实是日常沟通中容易犯错的地方,个人觉得比较有用的部分是每一章节对应的“示例”,通过十几个句子,可以更清晰的去辨析实际表达是否与理论要求相符,是否有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误区。
我们当然没必要每句话都用技巧去对待,难免矫情,也往往没那个反应的时间。但有空闲的时候,将个人“凭感觉”的沟通方式,与书中拆解得如此清晰的步骤比照下,查漏补缺,完成用实践映射理论,再用理论点拨实践的过程,也是有所益处。
希望越来越多的日子,有如今天读书日般,处处有书围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