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育儿迷思

育儿迷思

作者: c03268551739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12:37 被阅读0次

    十个育儿迷思

    这几天我们专栏正在讲育儿的事儿,我们是站在科学的立场,提供高观点的观念和方法。正如高普尼克说的,各种育儿指南,各种什么“parenting”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你是一个什么人,比你具体对孩子怎么操作,要重要得多。
    今天我想来段插叙,说几个有关育儿特别常见的错误认识。我们要借助一本2015年出版的书,叫《儿童成长的重大迷思》(Great Myths of Child Development),作者是南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Stephen Hupp 和 Jeremy Jewell。

    所谓“迷思”,就是英文“myth”,经常被翻译成“神话”。用在像这种科学类的语境中,特指人们普遍相信,但是是错误的认知。有点像中文的“迷信”,但迷思里面一般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东西,通常是那些自以为科学、但其实不对,的看法。
    我以前读过一本书叫《50个流行心理学迷思》,写的很好。后来出版社干脆弄了一个系列,叫《心理学重大迷思》,这本《儿童成长的重大迷思》就是其中的一本。这套书的特点是特别讲究学术性,每一个观点背后都有大量参考文献,代表这是学界的共识。如果这套书说哪个流行观点错了,我们这个是对的,那你基本上就可以相信他们是对的。
    在我看来这样的书应该在每个领域都出一套,生活中各种不靠谱的见识实在太多太多了。这套书,是常识的解药。
    书中一共有50个迷思,我从中选了十个,给你说说。

    1)加强的亲密联系有利于亲子关系

    我们知道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好处。但是亲密关系是不是就得时刻不分离呢?美国流行一个说法叫“attachment parenting”,说在孩子婴儿期的几个关键阶段,母子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有人认为小孩刚出生的两个小时之内,必须偎依在母亲身边,让他一出生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否则就可能影响以后的关系。

    现在医生的确都是这么做的。但事实上,科学研究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两小时关键期这个说法。如果有什么特殊原因要在出生之后把孩子和母亲暂时分开,根本不影响以后的关系。

    还有个说法认为母乳喂养有利于加强亲子关系,应该延长,最好一直延长到七岁再断奶!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母乳喂养只在第一年有好处,一岁断奶非常合适。

    还有就是我们说过的要不要让孩子跟母亲一起睡。有很多育儿专家认为孩子跟母亲同床睡有利于感情养成,但是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同床有被大人压住导致窒息的危险,建议让孩子单独睡婴儿床。

    不过我最近刚看到一篇文章 [1],说同床压住婴儿这种事情通常是发生在大人过度肥胖、大人酗酒和大人智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一般正常的夫妇,基本上无需担心。

    所以,亲密关系,无需用这些方法“亲密”出来。

    2)小孩哭着睡会伤害成长

    刚有小孩的家长一个最大的困扰就是孩子晚上哭闹不睡怎么办。绝大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抱起来轻轻摇一摇,给哄睡了再放下。有时候一晚上要哄好多次,简直不胜其烦。

    美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建议,说如果孩子没毛病,尿布都换好,床铺弄舒服,那就可以把他放在自己的床上,让他哭,哭着哭着自己就睡了。有些家长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也有很多育儿专家说这么做不行,小孩哭得太多,将来的情感成长会受到伤害。

    这个问题争议巨大。调查表明61%的育儿指南认为应该放任孩子哭着睡,31%的育儿指南认为应该哄睡,剩下8%没有表态。而家长方面,则是59%选择了哄睡。

    科学的答案是什么呢?几个大规模随机实验研究表明,哭着睡没问题。科学家的建议是只要孩子过了六个月大,就不应该哄睡了。让他自己哭一会儿,哪怕多哭一段时间,都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影响将来的情感成长。事实上哭着睡有利于孩子学会控制感情,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

    哄睡反而可能不好。孩子失去独立性,而且如果过分依赖哄睡,一旦半夜醒过来还得哄。当然,如果孩子是疼痛、病了或者需要换尿布,那你必须立即反应。

    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晚上不睡一直哭,我跟妻子当时没经验,竟然把他送到了急诊室!医生护士一通检查什么问题也没发现,说孩子哭很正常你们何必反应这么大,你就让他躺在床上哭就行。我就问医生要哭多长时间才必须采取行动?医生想了想,说……四个小时。

    3)吃太多糖会让孩子过分活跃

    糖是能被人体快速吸收的能量。很多家长和育儿专家相信吃糖会让孩子变得过分活跃、特别兴奋,他们可能会更爱打闹,不好好学习不睡觉。还有人认为经常吃糖的孩子容易得儿童多动症。

    科学家为此做过大量的研究。比如一个方法是用安慰剂代替糖来做对比试验。有人调研了23项这种严格研究,结论是吃糖,跟活跃、跟儿童多动症之间没有联系。

    糖,不是毒品,也不是兴奋剂。当然吃太多糖可能对牙不好……但是真的不会影响到精神层面。

    4) “益智”节目有利于大脑发育

    你是否听说过听莫扎特音乐能让孩子更聪明呢?莫扎特音乐 CD 现在属于育儿产业,类似的还有“小小爱因斯坦”DVD,都是让你给孩子播放,希望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一点智力的加持。

    科学的结果是这些东西对两岁以下幼儿没有任何帮助。是,孩子擅长模仿 — 但是请注意,孩子只模仿近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人。电视里的人不算。我以前就看过很多研究,莫扎特 CD 不会提高智商,打着爱因斯坦旗号的 DVD 纯属浪费时间。

    还有人认为看电视至少能让孩子学点语言啊?科学答案是这个用处也不存在。只有让一个真人跟他说话 — 哪怕是妈妈给他读一本书 —— 才能让幼儿学到语言。

    我猜这对幼儿园老师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将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两岁以下孩子看电视。

    那两岁以上呢?有研究表明两岁以上儿童看教育节目似乎有一些效果 —— 但是什么节目都远远比不上跟真人互动。

    5)头脑体操有利于儿童学习

    我们都知道运动有利于大脑,那幼儿应该怎么运动呢?有一种被商业推广的“头脑体操(Brain Gym)”项目,让孩子做一些特定的动作,比如说打哈欠、用手指画一个想象中的符号、在地上爬,说这能促进大脑发育……

    科学家调研了相关的研究。五个研究都是商业赞助的。现在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做这种体操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6)独生子女容易被惯坏了,更自私

    我小时候经常听说的一个说法叫“中国小皇帝”,现在已经几乎没人提了。但这似乎已经成了常识: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肯定是被惯坏了,肯定更自私,肯定更不善于跟人合作……

    美国人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人民想错了。把独生子女和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作对比的研究非常之多,有人综合分析了141项这样的研究,结论是两点 ——

    1. 独生子女有优势:他们对成就的野心更大、自尊心更强、跟家长的关系更好;

    2. 在成熟度、合作精神、自控力、感情稳定度、社交参与度、外向度和受欢迎程度方面,独生子女跟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这些研究大都是美国的数据,那中国独生子女有问题吗?也没有。科学家专门研究了中国独生子女,结论是,在性格方面,“不存在独生子女效应”。

    可能人们猜测有独生子女效应是因为觉得独生子女没有伙伴 —— 但是别忘了,孩子在学校里能获得充分的同辈社交机会。

    7)父母离婚会毁掉孩子一生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中绝大多数是为了孩子而维持。育儿专家说离婚对孩子影响特别不好,甚至可能毁了孩子一生,这对不对呢?

    请注意,美国一半的孩子都在十八岁以前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剧情。这些孩子没有被毁掉。

    科学家综合分析了67项有关离婚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结论是的确有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就更小了。而且考虑到贫困家庭更容易离婚,排除贫困因素,离婚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就更加小。

    更进一步,离婚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也许不是因为离婚动作本身,而是因为父母经常争吵。那假设父母已经经常争吵了,离婚好还是不离婚好呢?答案是这样的家庭离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小,但总体而言,离婚比不离好 —— 孩子宁可只跟一位家长生活,也不愿意整天看打仗。

    离婚技巧也是一个问题。科学家相信,如果离婚之前好好跟孩子谈谈,孩子将会更容易面对。

    8)打孩子

    在说这个迷思之前咱们先说另一个迷思:美国人打孩子吗?咱们中国很多人认为美国家长打孩子是违法行为,美国人不打孩子。其实不是这样的。

    法律规定是虐待孩子不行,而日常打孩子,只要孩子不受伤,是合法的。美国人民依法享有选举、言论自由、持枪和打孩子的权利。69%的美国人认为打孩子是合理的教育手段。90%的美国儿童家长曾经在过去一年内体罚过孩子,而且平均每个月一次。有一半家长甚至还打过婴儿。

    那打孩子有效吗?得分长期和短期。

    短期内制止孩子的一个错误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打,比单纯讲理有效。但是如果你是想让孩子吸取教训,从此一生中都不这么做,追求长期疗效,那么科学结论是打孩子没有好处。

    而且如果打多了还有坏处,会伤害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有危害。但是如果打的比较轻微或者中等,有没有坏处,现在研究还有争议。

    9)性格跟出生顺序

    文艺作品里通常是老大稳重勤勉,中间的孩子懒惰,最小的孩子外向而又积极……真实情况是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非常小。这里没有细说,但是科学家也承认有 —— 微弱的 —— 影响。

    10)不应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如果你想鼓励孩子某一个行为,比如说倒垃圾、好好学习、整理房间,是否可以使用金钱或者别的什么物质奖励呢?如果大家都是理性人,经济学规律应该起作用,物质鼓励似乎是可行的。

    这本书的说法,跟我以前了解的有出入。这本书认为物质鼓励可行。这个理由是初期孩子可能因为物质鼓励而这么做,但是他慢慢会养成习惯,然后你即使撤销这个鼓励,他还会继续这么做。

    我以前听说这招对鼓励幼儿学习独立大小便很有效,但是对高中生倒垃圾无效 —— 因为高中生有思想,他认为靠倒垃圾挣父母的钱简直是耻辱。

    所以这里姑且存疑,这个问题太复杂,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通过这十个迷思的解读,你是否有一种感觉 —— 孩子是一种非常经得起折腾的东西。让他哭也好、吃糖也好、哪怕你离婚也好,你基本上折腾不坏他们。并不是我故意挑选了这样的迷思,书中其他四十个迷思破解也都能减少你的焦虑感。我理解这显然是进化的设定。现代人的生活比过去稳定多了,过去的孩子受那么多苦都没问题,又怎么可能被你用合法手段给毁了一生。
    当然这些研究同时也告诉我们,你想把孩子给往好了折腾,也很难很难。所以基本上父母没有那么容易干预孩子的成长。
    还是那句话: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重要得多。做人难,但是做家长没那么难。不要整天战战兢兢动辄得咎的样子,这不是伴君如伴虎的事儿。

    万维钢

    参考文献

    [1] JANICE KAPLAN & BARNABY MARSH, Pick the Statistic You Want to Be, Nautilus, APRIL 12, 20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迷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zo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