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无道,天下恤恤。周武王举兵盟津,诸侯会师者八百,众人皆曰商纣可伐。周武王却神秘地说:你们不知天命,此尚非伐纣之时。于是引兵而返。两年后,纣王更加暴虐昏乱,杀比干,囚箕子,贤臣要么被杀,要么逃走。于是周武王遍告诸侯,历数纣王之罪,宣布伐纣,所有的诸侯都来会师,纣王发兵七十万与周武王战于牧野,结果丧失民心的纣王一败涂地,自焚而死。商灭而周兴。所谓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周武王第一次会师,为何举而不发,因为纣王的恶行还不昭著,朝廷尚有比干箕子这样的贤臣辅佐,待纣王丧心病狂,作恶多端,自毁长城,杀了贤臣,绝了忠言之路,失了朝野人心,自然可以轻而易举迅速攻灭。此非天命,实为人谋。说明周武王见识高远,善察时机。作为国王,纣王有些残暴和乱行,对整个国家的根本是动摇不了什么的,只有等他更加狂虐,杀尽忠臣,民心离散之时,才能事半功倍,稳操胜券。事实证明,周武王的分析完全正确。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不仅人数占优,地利也占尽,但却一战而溃,很多将士临阵倒戈,老百姓也热切期盼西岐军队获胜。未战纣王其实已败,因为不义行得到了无人能够忍受的地步。既战不过是一个验证,虽还能救得了众叛亲离的商纣王呢?
春秋时,郑伯克段于鄢,等的也是共叔段多行不义。郑庄公和公叔段本是亲兄弟,虽然郑庄公继承了国主之位,但他的母亲却更宠爱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他争取了一个大城驻守,共叔段不甘居于郑庄公之下,先是破制加建城市规模,然后想方设法臣服附近的城邑,郑庄公手下都劝他剪除共叔段,以免后患。然而郑庄公始终隐忍不发,并声言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待共叔段缮甲兵,具卒乘,准备造反时,郑庄公终于出手了,一举就击败了共叔段,逼得他逃亡国外。郑庄公知道,如果共叔段不反,做的事情再过分,他母亲一干预,自己也拿共叔段没奈何,但谋反一旦坐实,剿灭他就名正言顺了。郑庄公等的就是共叔段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向死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