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双胞胎姐弟2周岁,弟弟看到姐姐什么都要抢,即使自己有一模一样的也要抢,维护姐姐的权益,抢到了也帮助姐姐拿回来,但弟弟就哭得撕心裂肺,在他哭的时候只能接纳情绪,但感觉坚持了很长时间,弟弟还是这样子,一言不合就哭倒在地,这样会不会导致他有匮乏感或不配感呢?
超宁答疑:二孩家庭里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两个孩子抢东西。
这个时候先帮谁呢?如果玩具抢来抢去,两个娃很平和,谁都不帮。
如果那个没抢到的哭的厉害,你会帮哭的厉害那么吗?
看见孩子哭的厉害,第一直觉是赶紧让他别哭了,只要先把这个哭止住就行,所以通常会让不哭的让着这个哭的厉害的,如果孩子不愿意,通常父母给的理由还是:“你看他哭的那么伤心,赶紧给他玩玩,等他不哭了,就还你了。”
仿佛只要一哭,万事就有理了;只要一哭,就有了特权,就像中国的那句老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转念一想,“哭”怎么了?
通常我们觉得“哭”是不好的,听到“哭”就仿佛如临大敌得赶紧灭了它,但其实哭和笑一样重要,高兴了会笑,伤心了会哭,这都是特别正常的现象,我们允许孩子开心的笑,为何受不了孩子伤心的哭呢?
所以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面对悲伤情绪无法适应的问题。
当孩子一哭就有奶吃,那孩子就学会了用哭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至于混淆了哭到底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还是情绪宣泄的方式。
所以,让孩子体会正确的情绪,父母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学会在情绪里安住。接纳情绪并不是在孩子刚刚哭起来的那一刻,更大的挑战在于当孩子嚎啕不止时,父母依旧全然接纳而不是变的和孩子一样不安。
否则有了这份不安,心里的大戏会各路上演:这么哭会不会哭坏了呀?这么哭会不会让孩子有绝望感?这么哭会不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配得到那个玩具?
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取决于父母对于孩子哭的回应方式,如果孩子在哭的时候,父母说的是:
那个不是你的,你不能这么霸道呀。
不能你想要啥就要啥,哭也没用;
就知道哭,哭也不会给你的。
这样的回应的确句句都在戳心,孩子得到的都是:“我不对,我不好,我有错。”
但如果孩子哭的时候,我们给予的是:
“得不到玩具好伤心,妈妈理解,好难过。”
“特别想要那个玩具,拿不到很伤心。”
在这样的回应下,孩子是被理解被第一时间关注是被宝贝着的,那与一个玩具的配得感相比来自于父母的关注远远胜于玩具。
再说说那个不哭的娃,因为他不爱哭更温和,就该更礼让,更付出,更牺牲自己的权利吗?
如果孩子真的不在乎那最好,但是很多时候这个不哭的孩子也是在乎的,只是他很好哄,哄两下就不哭了,所以因为好哄,未来很可能他会被要求更多的付出,主动的或被动的。
当他被要求把玩具给自己那个爱哭的兄弟时,终于让那个哭着的娃不哭了,父母皆大欢喜,但此时让出心爱玩具的孩子心中也许想的是:“我不配拥有那个玩具。”不配得感反倒出现在了这个平静的孩子上。
多孩家庭面临的公平问题最为突出,不是这个娃打了那个娃,就是这个那个娃抢了这个娃,不过多干预给孩子们处理问题的空间非常重要,但冲突不可调和时,咱当爸妈的还是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只是这个出手可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这个简单粗暴见效快,但伤害也最大。
想要伤害小,还是得来个“费事”的,接纳,理解,陪伴,每一个都是父母把爱传下去的最好通道。
省事的费事的,你选哪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