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上篇梁宁《产品思维课》同理心训练讲到人的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这篇接下来谈潜意识、防御与说服。
1. 什么是潜意识?
维基百科潜意识定义
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通过例子,来说明在对用户的调查问卷或采访中,用户通常会表现出口是心非的现象。
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用户为什么口是心非?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所以,如果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回家自己看个影片、选个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
所以不要被言辞迷惑,而要想办法看到用户的真实选择。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
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基于以上理解,重新再来定义一下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在没有外界压力,不需要基于角色化的表现,按自己真实意愿或真实需求或真实想法表现出的欲望或做出的行动。
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东西,是什么时候被放进我们的潜意识中去的呢?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在童年的时候。
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还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去辨别。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
所以为什么说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他童年时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模式。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被催眠的时候。
“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源自一个德语词汇,本意是“绕过防御”。但是让中国人一翻译,就搞得很玄乎。那催眠怎么做呢?本质就是绕过防御。
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
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以李开复讲,重要的话要讲30遍。
比如雷军是个催眠大师。我们经常听说他劝人,能一劝8个小时、10个小时。从心理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催眠策略。这么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
所以大家都说雷军给别人刷ROM的能力很强。另外,“送礼要送脑白金”,这种持续重复的广告也是催眠。一些社会观念无孔不入的传播也是催眠。
如果我们有共同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
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
从公司来讲,联想人有联想人的样子,腾讯人有腾讯人的特征,阿里人的特点又和这两家公司的人不一样, 表现出各自的集体人格。
2.什么是防御?
维基百科没找到对"防御"的定义,以下是百度百科的定义:
心理学上是指无意识的保护反映。从精神分析来看,这些机制大体上是由于“自我”要在个人冲动和社会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和谐。
如何对待用户的防御?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 因为任何一个人对销售人员一定是防御的。
销售人员要充分调度自己可以呈现的所有资源:自己的外貌、仪态,产品包装、价格折扣。
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
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小小的满足或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这是一个好销售干的事。
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因为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注视一会儿。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所以马化腾非常推崇的一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翻译成中文核心意思就是“别让我思考”。
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你会发现好的销售人员都是有攻击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要突破别人的防御,他们对突破别人的防御是有成就感的。
好的销售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中,如何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也会获得足够的快感和红利。
而产品是被动的艺术,作出优秀产品的人通常是性格内向,不爱社交。像扎克伯格、马化腾和张小龙,他们为什么不爱社交?
本质是因为在社交中,如果碰到别人对你建立防御的情况,你就手足无措。你不愿意突破别人的防御,也就没办法在社交中获得快感,长此以往就越来越不爱社交。
快手的创始人宿华,其实也是这样。
这些优秀的产品经理退到网络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地服务。
3.什么是说服?
说服,指心悦诚服;用理由充分的话开导对方,使之心服。语出《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好的销售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中,如何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也会获得足够的快感和红利。
想来平时对销售这个职位有反感, 可能就是因为不喜欢销售的攻击性。
说服是在防御之后, 好的销售是想办法说服用户,而好的产品则是根本不启动用户的防御,也就无从说服。
快手的宿华曾经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这个说法有点玄,但是很真实。
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梁宁的朋友烟酒营销大师李克,他说包装的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规模感。
明明是烟草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小结
与人交往,或者做一个产品让别人用,怎么能够突破防御,让对方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其实都是一回事。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所以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 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有效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