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日记《让孩子赢了游戏又何妨呢》里提到过,有一天跟娃玩“石头剪刀布”,赢的人下一步台阶,看谁先下到底的游戏,娃连输3次,大哭一场,从此再也不玩这个游戏。这是真的。在之后的差不多2个月时间里,尽管我主动邀请她N次,并且做好了让她赢的准备,她也坚决地拒绝了。
不过就在几天前,我们散步时再次经过之前玩游戏的地方,她忽然提议,“我们来玩‘划楼梯’吧!” (她自己给这个游戏起的名称)她没有选择上次玩过的那处台阶,而是站到了紧邻的另一处台阶上。
我有点意外,但马上欣然接受了邀请,甚至马上思忖着如何在最后一刻尽量自然地变化我的手势,好尽量让她赢。但后来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不愿做假,还是对自己的“演技”信心不足,我终于还是没有变化我的手势…最后,我又赢了。
我正担心娃又要大哭,赶紧提议“要不我们再来一次?” 娃却已经转过身,大步流星地朝前走了。到我们散步结束,她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也没有再提这次游戏的事。
过了两天,我们俩又一起散步,经过了前两次玩游戏的地方,娃什么也没说,但临到家前,她忽然在一处台阶前停下来,提议再玩玩“划楼梯”。
第一次我又赢了,娃什么也没说,但也没走开。我提议,“要不再来一次?” 她同意。这一次,一开始我领先,但她后来居上,并且最终赢了。我说,“好吧,回家咯”,娃点头。我担心她提议再来一次我会赢了她,或许她也有同样的担心。
走在我前面,娃的步伐显得很轻快,似乎心情大好,但仍然什么也没说。我看着她的背影,回想这3次游戏的过程。虽然我们事后都没有再就此进行过交流,但明显娃在心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上已经成长了。
【总结】
孩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家长的教育才能成长,有时候他们自己就能完成这个总结、反馈和提升的过程。 鲁道夫·斯坦纳说过,所有的教育其实都是自我教育,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