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诗中说:“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呢?实在是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又有什么是遥远的呢?”
唐棣,一种落叶小乔木。其花瓣纤长而洁白,彼时,正在风中摇曳翻转。
心思被牵动着,忆起了那个远方的人,可惜,如此遥不可及!
但是——
孔子说,不是因为居住远方而遥不可及,实在是你不想走近,所以遥远!
汗!……
孔子指出的,也是很多人无法实现理想的原因:因为你根本不想实现。
不想,就没有行动的源动力。
就像登山,纵然山顶风光无限,可以一览众山小。
无奈只是在心里稍微向往那么一下下,然后就觉得太累了,走不动,算了吧!
如此一步不迈,何谈登峰造极。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力气不足的,中途可以停下来休息,你现在是画地为牢啊。”
在这两段话里,孔子着重指的,是如何修养仁德。
其实不止是修养品格,做任何事情也都是这个道理。
比如写作,不停留在空想上,打开电脑,时时书写,才有机会越写越好。
否则,没时间,没灵感,没心情等等等等,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就是不去行动。
不行动,归根到底还是“不想”。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两者不可分割。
这不同于通常人们理解的,先“知”,而后“行”。
如果“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明白。
有决心,同时有行动,才会有结果。
《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在一次访谈中说:
“有天分是一个前提,天分决定你的上限,决定你最高能拿多少分,而勤奋往往决定你的下限。”
“想”也代表着行动的开始,就像“学”也包含着“习”一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如果能像孔夫子一样,想到,做到,矢志不渝,那我们就会少了很多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