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提到司汤达的小说,跃入脑海的就是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甚至一些历史学家为了对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化的了解都会参考司汤达的小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司汤达的小说充满现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我读《红与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并不完全真实,需要我们的人心用真诚和澄澈的心态去审视的,不同角度、不同心态就会得出不同结果的一些“不真实”。
主人公于连是“不真实”的。他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他又同时有极大的狼子野心,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渴望想拿破仑那样穿上红色军服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而又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的时候,就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众人面前诋毁拿破仑;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当于连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而虏获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时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而后又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但是他却一步一步地向贵族妥协、逢迎,渐渐地失去最初的本我,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来赢得自尊。司汤达很好地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了一个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重性的英雄。
就像巴金所著的《家》中高家三兄弟甚至整个社会的人都是矛盾的多面体,他们性格复杂,多重性,然而这就是小说中人物的魅力所在,正因为这些矛盾的性格,矛盾的存在,才使得一代代的读者被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所折服,为之神魂颠倒,心儿往之,才使得小说不断地在不同的时期展现不同的时代魅力,经久不衰,成为经典。《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都绝不仅仅在于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我想,是《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 这就是主人公于连的不真实。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