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文学文学共济会
《红与黑》:所谓野心家,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

《红与黑》:所谓野心家,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

作者: 雨热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7:02 被阅读15次

《红与黑》是19世纪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法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小说最初起名为《诱惑与忏悔》,后改为《于连》,1831年出版时又改成极富象征含义的《红与黑》,并且加上了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初次登场时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到小说结尾,他死去,也不过二十三岁。《红与黑》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于连十八岁到二十三岁,在这短暂的生命片段中,他所经历的人世悲欢、命运的波折动荡与内心的起伏纠结。

必须承认,于连实在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在我个人看来,《红与黑》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的塑造。今天我们主要来谈的就是主人公于连。

我最初接触《红与黑》,或者换个浪漫点的说法,我第一次结识于连时,大概是在高二高三,也是十七八岁,和于连年纪相仿。书读完了,这个男孩子的生命就停留在了二十三岁,而我还在继续成长。

幸运的是,我并没有从此把这本书抛开,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于连,回忆他一生的经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他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起初的崇拜到有些厌恶,再到现在,我的年纪已经比于连大了,重读《红与黑》,对这个人物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

表面上看,于连一生追求的就是功名利禄、飞黄腾达,而且其过程经常是依靠女性上位,很多时候不免有玩弄女性、利用女性之嫌。我有个朋友读《红与黑》,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很讨厌于连这种不尊重女性、轻薄爱情的行为,气得把书都撕了。

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的主人公通常不会是非黑即白的,他一定是具有复杂人性的,于连也是如此。不同的读者,有人会看到他的卑劣,有人会看到他的可爱,对他的评价常常两极分化。

我自己是因为于连而喜欢《红与黑》,同样,也有很多人是因为于连而讨厌《红与黑》

于连到底是野心家还是有志青年,痴情者还是玩弄女性的渣男?他的失败是由于社会不公,还是咎由自取?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同的读者会有截然相反的回答。

那么,我们接下来通过探讨几个问题,再来详细分于连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一生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1

《红与黑》仅仅是时代的悲剧吗?

于连·索黑尔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吃穿不愁,足够温饱。但他的生活一直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

于连苦闷的根源来自两方面。其一是缺爱的家庭,于连的父亲是一个木材商人,他唯利是图,儿子在他眼中不过是木材厂的劳动力。不巧的是于连偏偏瘦弱文静,爱好读书,干不了重活。老索黑尔觉得养这个儿子简直是浪费金钱,很瞧不起他。于连用清秀英俊的脸庞赢来了众多女性的青睐,这就使他两个跟公牛一样强壮的哥哥对他心生妒忌,动不动对他拳脚相加。

除了父兄的虐待,困扰于连的还有他的进取心和他平民身份之间的矛盾。于连崇拜拿破仑,欣赏卢梭,渴望建立辉煌的事业。然而以他农民儿子的出身是难以进入被贵族把持的官僚体制的,就算去当兵,功劳也只会被贵族子弟占有,靠军功上位的机会十分渺茫,成为炮灰的可能却处处都有。

在法国的拿破仑执政时代,平民子弟凭借个人努力还是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的。然而于连生活的那个时代,拿破仑早就死了,而且也不像我们中国有科举制度。可以说,于连是一个与家庭,与时代都格格不入的人。

但于连内心的火焰没有因此而熄灭,父亲的白眼,贵族的歧视,如同被丢进火中的柴禾,更加助长的他仇恨心理和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坚定了他追名逐利的决心。

于连以给市长当家庭教师为契机,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漂亮的脸蛋,以及高超的“虚伪能力”,结交大人物,勾引贵妇人,一路高升,青云直上。就在他快要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之际。他的旧情人德·瑞那夫人受人挑唆与威胁,写信揭露于连与自己的不伦之爱,其中不乏诽谤诬陷之词。

于连愤怒至极,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妇人,也因此而入狱。在狱中,他仿佛大彻大悟,对过往的奋斗置之一笑,向被他伤害的德·瑞那夫人不断忏悔,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在庭审时,他怒斥统治阶级说:“我唯一的罪名就是我一个平民家的孩子,居然想要得到和你们平起平坐的资格,你们比我更脏。”

这样的故事情节再加上法国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即《红与黑》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悲剧性命运,再现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封建贵族势力对第三等级的仇视和排挤,写出平民反抗失败的现实命运,对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作了精确的描绘。而于连则是一个试图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寻求出路却最终幻灭的平民青年典型。

这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揭示《红与黑》,当然了,不能否认,《红与黑》确实表现了这一层面的主题。但问题是,有这么简单吗?难道我们只能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读《红与黑》吗?

那么《红与黑》就仅仅是时代的悲剧,然而于连的悲剧有时代的影响,更有其个性方面的因素。我们完全可以跳出阶级分析法,甚至可以把当时法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抛到一边,仅从最直接的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于连

2

于连只是一心上位的野心家吗?

于连从小就被父亲和兄弟看不起,遭受打骂和侮辱。于连不是那种粗枝大叶的男孩子,他的个性是极为敏感的,不可能对父兄的侮辱大大咧咧地一笑了之,而且其父兄确实过分,一般人都受不了。

父亲与兄长对他的偏见的根源在于于连长得瘦弱,身体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对父亲的木材事业派不上用场,是个吃干饭的。

在《红与黑》第四章中,于连跟一位退役的外科军医学习拉丁文和历史。正是从这位老军医口中,于连了解到了拿破仑的事迹,对拿破仑产生崇拜,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里有必要插一段《红与黑》作者司汤达的个人经历。在司汤达八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后来由于父子关系恶化,父亲不得不把监护权转移给了司汤达的外祖父,他的外祖父也是一个温和的外科医生。成年后的司汤达投身军队,曾经跟随拿破仑一起南征北战。这是作家个人经历对创作的一种影响,很有趣吧。

言归正传,这位外科医生付钱给于连父亲,让于连跟他学习拉丁文和历史。这对我们现在的中国孩子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老师给你补习,教你学问,你非但不需要给老师钱,老师还要付钱给你爸,惨兮兮地求着你爸让你来补习。这恰恰说明于连在父亲眼中不是他的一个儿子,而是劳动力,是工具,让其脱离生产,自然要付钱。

在于连父亲眼中,能为家庭挣钱的就是好儿子,不能挣钱的就是废物。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能看得出来,父亲与兄长对于连没有半点亲情之爱,于连在这个家庭是非常缺爱的。

那么于连的母亲在哪里呢?书中没有提及。据我个人的推测,于连应该是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这与司汤达本人的经历也很相似,在司汤达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父亲的关系也一直不好。

人缺少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于连处于此种家庭环境之中,最缺的就是爱与尊重,他最想得到的也是爱与尊重。但这很可能是潜藏于于连潜意识中的,于连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

我们生活中的人,有时也会这样,不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于连尚不具备对自己进行深刻心理剖析的能力,他只有两个简单的想法。

3

为得到爱与尊重,于连会怎么做?

我们一起来设身处地,站在于连的角度,看看他会怎么想。

第一,父亲和兄长对他不好,这个家给人带来的只有痛苦,那么于连自然而然地想要逃离这个家庭,光逃离家庭似乎还不够,在这个小镇子里,万一哪天被父亲和兄弟碰见,又要被打一顿,在小说中,于连的兄长确实这么干过。那个时候,于连已经离开家庭,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了。有一次,他两个哥哥在树林里碰到于连,又把他暴揍了一顿。那么逃离家庭是不够的,于连还要逃离这个小镇,最好是去巴黎,远远地甩开父亲、兄长这样的外乡人。

于连一直想要往上爬,表面上看,于连奋斗的目的就是功名利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我认为其最根源的心理动机是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庭,但这是也比较潜在的心理动机,不光我们读者很难看出来,于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第二、于连从小父亲和兄长欺负,他们凭什么欺负他,凭的是拳头,是力量。于连身子瘦弱,打不过他们,这样一来于连自然非常渴望力量。按我们现在的想法,应该让于连进行体育锻炼、健身,但当时没有人给于连指出这条明路。

于是,这种对力量的渴望无法在肉体强健上得到满足时,就会外化成其他追求。于连对女性的征服和对权势的追求恰恰可以满足他的这一心理缺失。

但他对女性的追求,绝不仅仅是满足男性征服欲望这么简单,如果仅仅是这样,于连多讨厌啊,而事实上,于连是个很可爱的人。他所追求的女性,不论他之前怀有怎样卑劣的动机,或是说幼稚的冲动,他追求她们的过程,不免动了真情,爱上了她们。深陷爱情的于连完全像个孩童般天真快乐,哪里有半点野心家的俗气。

于连他真正想要的并非权势与女人,他想要的是爱与尊重。如果有一位慈母,两三个朋友陪在他身边,他是可以很阳光的。

老舍在他散文《母亲》,有句话写得非常好。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母亲》

于连恰恰没有这样一位慈母。听我这么一说,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你接下来肯定要说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对不对,肯定要说于连后来追求比他年长的德·瑞那夫人,是因为恋母情结的驱使。

我想说的是,确实可以用这种曾经流行的理论来套于连的行为模式,但我不想这样做,因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倾向,如果我们以后碰到任何幼年丧母的主人公,或者是小说中的姐弟恋情节,我们都拿俄狄浦斯理论去套,实际上是把问题简单化,千篇一律化了。而文学尤其是小说,就是要复杂多样,才好看。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于连只有在德·瑞那夫人身边才能有孩子气。

所以我认为,之所以于连对德·瑞那那么迷恋,不光是因为他在德·瑞那夫人那里得到了母亲般的关爱,更让是因为德·瑞那夫人让于连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让于连缺失的愉快童年得到了心理补偿。

后来于连做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侯爵家,他结识了侯爵年轻漂亮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由于玛蒂尔德小姐的美貌、家世背景,再加上于连自己的虚荣心驱使,他又对玛蒂尔德小姐展开了追求。

于连追求女性,起初的动机都不是爱情。但是于连并不是纯粹的玩弄女性的浪荡子,虽然一开始没有爱,但他无论是和德·瑞那夫人还是与玛蒂尔德小姐,把她们追到手之后,与她们的交往中,于连不可避免地对她们产生了爱情。

从这里恰恰可以看出于连个性的另一方面,在所谓的野心和虚伪包裹下,他其实有一颗非常善良纯真的心,他非常重视、珍视他人对他的爱。

换句话说,于连,只要你对他好,他就忍不住地要对你好。哪怕他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要飞黄腾达,就要做一个冷酷的人,虚伪的人。但实际只要有人愿意为他付出真心,他就抑制不住地也想要为对方付出真情。

可悲的是,在他入狱之前,于连对自己并没比较清醒的认识。多数人都无法完全认识自己,这倒没什么,但于连对自己的认识完全走偏了。他自认为可以虚伪冷酷、无情无义,为了名利可以做一个利己主义的野心家。而实际上,他本质是个缺爱的孩子,是一个追求爱与尊重的怀抱理想的美好青年。

这一切,要等他入狱之后才开始慢慢醒悟。

4

于连为什么会打伤德·瑞那夫人?

在于连入狱之后,他想了很多,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德·瑞那夫人,因为他真正想得的是爱与尊重,德·瑞那可以给他爱与尊重,而且是非常真心的。

这些是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给他的吗?给不了。玛蒂尔德小姐从小在肯定中成长,而于连在否定中成长。玛蒂尔德小姐要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甚至可以说不是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事业,只不过在玛蒂尔德小姐看来,爱情也是事业的一种。她能够与于连分享的也只能是充满激情的生活。

这并不是于连所需要的。当然,表面上看,于连对充满激情的生活也是心向往之的。因为这样的生活中,有着非常多的飞黄腾达、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

然而我们之前也说了,于连真正想要的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真正想要的是爱与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过是他获得爱与尊重的手段。

这个心理逻辑是非常简单的,于连潜意识中想要别人爱他,尊重他,那怎么才能得到呢?于连会想为什么父亲和兄弟都对我不好,因为我很瘦弱,不能给家里挣钱,他们看不起我。为什么也没有别人来主动爱我呢?因为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谁会注意到我呢?那么我如果获得了权力和金钱,一定就会有很多人来爱我,尊重我。

这种简单的心理逻辑,我们通过阅读文本,是很容易推测出来的。

说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书中的最大疑团——于连为什么会打伤德·瑞那夫人?

我们就可以解释于连为什么要杀德·瑞那夫人,如果于连仅仅只是一个野心家,目标就是不断向上爬,位居高位,获得功名利禄,那么这个情节就是非常荒唐的。

德·瑞那夫人写了告发信,把于连和她的私通秘密告知于连的老丈人德·拉木尔侯爵。如果于连是野心家,他的目标就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他就应该考虑到他行凶杀人的后果。而且在小说中,玛蒂尔德小姐没有因为这封告发信而背弃于连,她会帮助于连把这件事冷处理掉。

但他不顾一切地要去杀德·瑞那夫人,为什么?

因为于连真正追求的是爱与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于连这里不过是追求爱与尊重的手段。他觉得德·瑞那夫人背叛了他,他失去了德·瑞那夫人的爱,这对于连来说等于是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因此他受了很大打击,导致他非常冲动地去刺杀德瑞那夫人。

但于连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至少在他入狱前是没有的。这些想法潜藏于他的潜意识中。好比一座冰山,浮现在海平面之上的是于连的野心、虚伪、自我实现的理想,海平面之下,是于连真正想要获得爱与尊重。

于连在极近的距离向德·瑞那夫人开枪,开了两枪,德·瑞那夫人只是受了轻伤。可以看得出来,于连还是下不了手。

在狱中,于连思考了很多,发觉自己以往的很多所作所为甚是荒唐,放弃与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去巴黎追求更好的前程,对他来说简直是舍本追末。想通了这一点,于连就想开了,他觉得与其听从玛蒂尔德小姐的安排,去买通法官、陪审员,继续上诉,为自己免除死刑而继续折腾,不如好好与德·瑞那夫人度过这一个月,然后慷慨赴死算了。

这一情节确实不好理解,好死不如赖活着,于连干嘛要选择死呢?

5

“红与黑”,“红”是什么,“黑”又是什么?

要理解这段情节,我们还是要回到于连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

于连想要的是爱与尊重,德·瑞那夫人可以非常真心地给他爱与尊重,这就够了。如果是依靠玛蒂尔德小姐的力量活下来,继续和玛蒂尔德小姐生活在一起,那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军人,当兵,黑代表教士,当神职人员,因为红是军服的颜色,黑是教会神职人员服装的颜色。

对当时法国年轻人来说,从军和做神职人员确实进入上流社会的两条途径。但当时拿破仑已经下台了,想要依靠军功得到升迁,对于没有人脉,没有背景的平民子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于连很崇拜拿破仑,他也有征战沙场的激情,但当他发现从军这条路不好走时,立刻改变了理想,转而立志进入教会,做神职人员。

这就说明,对于连来说,“红”与“黑”的抉择不过是手段的选择,并不是终极目标,他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将军或者主教,对他来说,这只是出人头地的手段。开个玩笑,如果当时法国是商人地位最高,那么于连一定会选择去做生意。

“红”与“黑”对于连来说不过是一回事,是同一种颜色。他的直接目的是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他的根本追求是爱与尊重。飞黄腾达,出人头地是他得到爱与尊重的手段。所以,一旦当于连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爱与尊重,并且已经得到了德·瑞那夫人的爱与尊重之后,那些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念头就被他抛之脑后了。

于连从小镇维里埃,去了省城贝藏松,然后去了首都巴黎,之后又从巴黎回到省城,再之后安葬于维里埃的一个山洞里。他的人生轨迹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他的最原初追求——爱与尊重,但是如果没有这一番折腾,于连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

6

延伸:于连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于连的形象后来也影响到了中国作家的创作。

《人民的名义》热播时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祁同伟依靠女人上位,一心一意往上爬,乍一看是个于连式人物,实际上只是摘取了于连的部分性格特征。祁同伟比于连要心狠手辣得多,为了金钱权势,不惜谋害自己的同窗好友陈海。于连相比他,多了一份善良与纯真。但如果于连没有经历之后的人生大起大落,而是在巴黎混得风生水起,等他活到祁同伟这个岁数的时候,会不会变得和他一样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接下说一下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高加林的性格和于连很相似,极为敏感,敏感的人很容易在自卑与自负的两个极端来往冲撞。高加林认为自己很优秀,但在农村施展不开拳脚,后来因为他的一个亲戚调到当地做领导,当地干部为了巴结他,就给高加林在城里安排了工作,高加林去城市工作后,果然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后来,开后门、走关系的事情败露,高加林又被送回了农村。

高加林是从农村到城市,又回农村。于连是从小镇去省城去首都,又回到小镇。

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相似性。

高加林和于连一样,也和两位女性产生了爱情,分别是巧珍和黄亚萍。于连在小镇对应的是德·瑞那夫人,在巴黎对应的是玛蒂尔德小姐。高加林在农村对应的是巧珍,在城市对应的是黄亚萍。这也是一个相似之处。

但《人生》的着力重点是对高加林的形象塑造,对两位女性巧珍、黄亚萍刻画得不够深入。他们何以爱上高加林,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动机不足。而《红与黑》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的描写也是相当深入的。

德·瑞那夫人身处无爱的婚姻而不自知,于连的到来,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德·瑞那夫人终日面对的都是非常强势的男人,这对她来说是很不舒服的,所以于连的那种羞涩与忸怩,让她非常喜欢。

玛蒂尔德小姐崇拜一位先祖,这位先祖在情人的头颅被砍下后,怀抱着情人的头颅离去。这就是玛蒂尔德小姐想要的爱情,轰轰烈烈,充满激情,而且由于太过少见离奇,而可以留名历史。而于连内心深处也有火一般的激情,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因子吸引了玛蒂尔德小姐。

于连的故事讲完,这样一位善良纯真,追求爱与尊重的可爱青年,刚刚走向成熟,人生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惋惜吗?心痛吗?不惋惜,不心痛那是不可能的,那样未免太冷血。但作为一部伟大的小说,发展至此,于连必须死,否则整本书都成了闹剧。你要不相信,就亲自去读这部小说,所收获的喜悦与感动绝对比光听我讲要多得多。

相关文章

  • 《红与黑》:所谓野心家,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

    《红与黑》是19世纪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法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誉为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小说最初起...

  • 人性的胜利

    ——《悲情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本著作,享誉中外。一个爱攀高枝的野心家于连,为自己的名、利而不择手段...

  • 真的爱,首先爱自己

    从小我们就缺爱,因为不爱自己,所以也没能力爱别人。还到处寻找爱,以为有情饮水饱,谁知道找到的不过是表象,所谓的爱情...

  • 12.16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 35日 日阅读:《红与黑》一小时 日锻炼:无 日总结反思: 1.一个野心家是应该被谴...

  • 所谓和不过

    文|水聽 所谓的救赎 不过是幡然醒悟 所谓的执着 不过是心有不甘 所谓的珍惜 不过是因为爱 ——END——

  • 缺爱的孩子对人缺乏信任

    听过一句话“被爱的人才敢任性,缺爱的人只能自强”。从小缺爱的孩子,思想上往往会比同龄人更为成熟。 正所谓没有伞的孩...

  • 缺爱的孩子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雨 搬来现在房子将近一年了,和对面那户人家也就偶尔碰面时打个招呼或...

  • 缺爱的孩子

    对于缺爱,我个人的理解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你的重要他人是否能主动的给予你一些爱的信号,包括行为动作和语言;第...

  • 缺爱的孩子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提到了我在离开爸妈的那一刻。 那是在1996年的一天早上,天蒙蒙亮。我记得我含着泪走上大巴车的...

  • 缺爱的孩子

    文 / 淼淼沂水 你 是父母的心肝 却失去了父母的爱 我在你的泪水中 尝不到甜的味道 你是我的妻子 需要我一生的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与黑》:所谓野心家,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sz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