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叙述不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铭记无法忘却的岁月。敦煌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来自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莫高窟》,家国之殇、文脉之痛,让人谈起敦煌不免心生喟叹。那么敦煌之于那些默默守护它的人呢?
樊锦诗作为亲身参与守护事业的“敦煌的女儿”,以自述的方式向世人娓娓道来。《我心归处是敦煌》揭开了敦煌的历史面纱,去观看一个生命个体与千年敦煌的相濡以沫。
多年来,有很多人想为樊锦诗写一部传记,却总是被她婉拒,而1984年1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敦煌的女儿》的文章,更是一度让她当做是个沉重的负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樊锦诗依然坚守着这块人类文化的瑰宝,如今的她,虽然已经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却依然低调得不愿接受各种采访,一心扑在敦煌学的研究与发展之上。
对于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樊锦诗总是谦卑地说:“我就是个看家护院的人,没什么可写的,你们还是多写写莫高窟,多写写敦煌。”
大概是天意使然,在2014年,北京大学的顾春芳教授来莫高窟考察之时,和樊锦诗一见如故。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戏剧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顾教授提出访谈的想法,面对这位值得信赖的忘年之交的深切请求,樊锦诗先生终于欣然接受。
于是,这部由樊锦诗先生口述、北大才女顾春芳执笔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才得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且,这是有关樊锦诗先生唯一的自传,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本书,读到一个真实的樊锦诗,一个将青春与热爱无悔地给予了莫高窟的“敦煌女儿”。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相比于常见的自述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并没有完全采用线性的叙事策略,由樊锦诗自述,顾春芳撰写。一方面,樊锦诗在自述中回顾了几代敦煌学人的默默奉献,大篇幅地讲述了敦煌自身的文化脉络;另一方面,顾春芳对自述材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将其中专业性的知识(如敦煌的艺术、研究、保护等)和敦煌历史(包括政治社会与敦煌研究所等)拣选出来,单辟章节,并以自述之外的文字材料将其填补、扩充。
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质朴和对学问的全神贯注,可见一斑。樊先生在书中并未过多抱怨那场文化浩劫,她是有理由抱怨的,她的父亲含冤跳楼,她的人生被锁定在敦煌,她经历夫妻长期分居,但这部分的内容被用克制的笔调带过,甚至她还会感恩在那样颠倒黑白的岁月中在敦煌的知识分子们依然没有为了运动而伤及敦煌,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胸襟——人要着眼于有价值的事情,不能受困于挫折,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
樊先生在书中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她并未选择敦煌,而是敦煌选择了她。如果命运把你抛入某条长河,你可以选择在抱怨中溺水,也可以选择在激流中搏击,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但往往是傻子才得到幸福,要做一个不计较的傻子。
敦煌历来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是古代丝绸之路战略要地。伴随着古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的一千年,宗教、文化、知识在此交汇,东西方文明在此荟萃,莫高窟艺术和藏经洞文物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融合的产物。
张大千、常书鸿、季羡林、余秋雨……他们先后来到莫高窟,被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所征服,去而忘返。
同样被敦煌深深吸引的还有樊锦诗。对考古的热爱让她从上海走到北京,对敦煌的着迷与责任又让她从北京走到大西北,走到了那么远的敦煌,走过荒漠和戈壁,走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道路。
樊锦诗与敦煌是不可分的。她一生的事业以及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敦煌,是莫高窟发生巨变和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星空下的莫高窟前部分舍利塔
当了解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中国敦煌学开拓者的贡献,我们需要参考近代战乱与文物外流的艰难局面。面对新时期敦煌的抢救保护问题,我们往前溯源,将明晓前辈们的焦虑与努力钻研的用心所在。正如王家卫《一代宗师》里的台词所说:有一口气,点一盏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从民国大师到敦煌研究所每代人,他们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代宗师,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传承之灯。正如樊锦诗感悟莫高窟第158窟所得出的“涅”的境界——一种岁月流逝下的恬然,历经苦难却依旧超然的自由。
如果说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一种精神。这么多人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的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
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正是心智让我们变得富有,在最蛮荒的旷野中,心智与我们一起流放,在找到维系身体所需要的一切后,它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
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