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 蒲公英_0477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05:13 被阅读0次

    文      梁树丽

    我心归处是敦煌

    01.

    初识这本书是在读书交流活动中,同样吸引我的依然是名字。

    我喜欢这个名字:我心归处…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的名字造出许多句子,诸如我心归处是吾乡,我心归处无彷徨等等。

    我更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樊锦诗。作为2019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我想了解她和敦煌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是怎样的传奇成就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02.

    选择翻阅此书,一是对敦煌莫高窟充满了向往,希望能更多了解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二是对自述人樊锦诗的好奇。

    读完此书,我发现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人传记,书中还描述了几代艺术家和学者们对敦煌艺术的强烈情感;记载了他们用毕生的心血去守护、去研究、去弘扬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经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种“莫高精神”贯穿了整本书的内容。

    书中展示了莫高窟的前世及今生。从东晋乐僔和尚的第一窟开始,一直到元代石窟艺术繁荣的最后阶段,它总共历经了一千多年。然而在明嘉靖以后,敦煌这个艺术圣地彻底转入衰败,并在之后的四百年沉沦为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废墟。1900年,王圆箓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他的发现及无知使敦煌艺术文物遭到了浩劫,同时也逐步走入爱国艺术家和学者的视野。19世纪4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用生命的守护与付出,敦煌艺术再次以傲人的姿态呈现给了世人,也再次让这一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发扬光大,这个跌宕起伏的经历和故事本身打动着我们每一位读者,我想这也是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03.

    我没有去过莫高窟,我只是在小学的课本上读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那是一种对美妙的幻想。

    后来我倒是去过洛阳看了龙门石窟,同去的还有父亲。父亲绕着石窟转了一圈只用了25分钟,他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只不过是一堆石头像而已。

    在书中读到农民在石窟里烧火做饭,喂牲口,甚至在石壁上胡乱涂鸦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对于不懂欣赏的老农来说,这些壁画远没有粮食和蔬菜来的更为真切,我们也不难体味保护这些文物的难度有多大了,更别说修复。

    04.

    我没有美感,没有欣赏美的细胞,虽然我知道这些石窟很有研究价值,但是我却看不到真正的美。

    比如莫高窟最典型独特,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就是“飞天”,敦煌石窟里有钱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飞天”。我们看到他们后会变得气息宁定,会陶醉他们飞动的身形,婀娜的舞姿,但是我们却不了解这样画的寓意以及其身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书中我读到了答案。飞天是佛教文化的使者,从古老的印度起飞,曾在阿富汗,尼泊尔歇脚,越过昆仑,经新疆到敦煌,接受华夏文化的洗礼,然后飞遍神州大地,又飞向更远的东方,西方,为全人类所认同和鉴赏。飞天是敦煌艺术乃整个敦煌的魅力所在,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05.

    我体会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也曾在佛前跪拜,可是我感受不到佛传递给我的气息。

    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佛陀似闭非闭的眼睛,微微含笑的嘴角显得非常自信,他好像对自己生前一切苦难的经历感到无憾,感到宽慰,他以绝对的从容与宁静给予世人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我们体会不到美好,是因为我们无法沉淀和过滤自己那颗浮躁的内心。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06.

    此生我最向往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敦煌,一个是西藏。

    我愿再次在佛前参拜,感悟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我心归处是敦煌,这不仅是樊锦诗的热爱,更是我们的热爱。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我们都应该是敦煌的儿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归处是敦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om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