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有名的餐饮店,大家会想到西贝、外婆家、俏江南、炉鱼,但是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很少打广告,不像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一年光花在广告费上的就能超过上亿元。
有的人会说像海底捞那样靠用户口碑做起来的品牌,最好的传播方式是消费者和社交媒体的口碑,而不是自卖自夸的硬广。这样说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客观上讲肯定还有其它的原因。
1. 门店数量
那些经常打广告的餐饮品牌,它们(在中国)的门店数量,都在1500家以上;而海底捞,以及绝大部分连锁餐饮品牌,相比之下就少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投广告,肯定达不到精准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像海底捞和西贝这样的餐饮品牌通常布局在大型商场人流量密集的地方,相比之下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数量就多得多本上随处可见,就算海底捞天天花钱打广告,也很难说服消费者大老远天天跑过去吃。
所以,像海底捞、西贝以及大部分餐饮品牌,就算它们打广告,也肯定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参考对象——就在附近打。
2. 消费者偏好
大家应该都发现了那些经常打广告的大型餐饮品牌,基本都是西餐;而本土的中餐,似乎从未见过它们做大规模的广告,也没有一个很大规模的品牌。
那么,为什么西餐就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而中餐就不行呢?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产品:西餐很容易标准化,它更依赖于食材;而中餐不容易标准化,它更依赖于厨师的手艺,因此如果消费者对某个品类有相对固定的偏好,这个品类就不容易做成很大的品牌,除非能主动改变产品的归类——实现差异化,让消费者不再受过去偏好的影响。
比如小罐茶——把农产品变成礼品;皇太极——把传统小吃变成正餐;东阿阿胶——把养生品变成礼品和快消品;真功夫——把中餐变成快餐...(PS,真功夫就在电视上打过广告,并且全国门店数超过570家)
3. 消费的频率
消费频率很大程度决定品牌是否要投入大量广告费,海底捞作为火锅品牌人们习惯性在冬天吃,不像麦当劳类的快餐不分一年四季和早中晚。所以季节性限制了海底捞的消费频率,但是如果你是狂热的火锅爱好者不分季节照常吃,在此不做特定区分。
4. 决策的重要程度
事实上去一次海底捞人均消费轻轻松松就上百,一般都选在朋友聚会等场合。除了服务质量,其实也是一家普通的火锅店,只是该品牌火锅注重的是服务意识。
去过的人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员服务的都太好了,但是大多数人吃完的感觉是味道和其他火锅店差不多。但是就冲服务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海底捞去消费,这就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而麦当劳的客单价一般也就30块,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果腹",不需要专门找特定的时间去消费。所以,"去不去麦当劳",对用户来说是个不怎么重要的决策;而"去不去海底捞",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一般来说,决策的重要程度越低,广告的作用就越明显——"反正又不太重要,那就听广告的吧"。
而决策的重要程度越高,广告的作用就越小——消费者会自己好好考虑,或者征求第三方的意见,总之不会轻易相信广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底捞就更没有必要打很多广告了,而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消费者口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