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字面意思是指一生中只过三个季节的人,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居民就体会不到冬季的样子。有时候被用来指代无知的人,用于贬义。至于这个词的出处有人说是出自古代的某个哲人,也有人说是台湾的曾仕强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里我们暂不探究它的出处。百度词条中是这么说的:
2009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系列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从这个词条中,我们明显能看出,曾仕强说的三季人是带有贬义的,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三季人”,包括我们自己。举例:我有个同事,拿到驾照15年了,一直不敢开车。问其原因,答曰:我看了太多的交通事故,还是不开车的好(因噎废食这个成语特别适合他)。对经常开车的人来,他就是一个三季人,他体会不到开车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同样,如果我们还是一个基层员工,对于公司高层的战略规划不甚理解,相对于高层们来说,我们就是三季人。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沟通视窗理论,沟通学中,关于我们的认知,可以通过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别人知道或者不知道,分为四个象限:
公开象限:自己知道,同时别人也知道的内容。
隐私象限: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部分。人人都有隐私(又分三层:不可告人的秘密,不好意思说的部分和以为别人知道而没有说的部分)。
盲点象限:是我们自我认识中的黑暗地带,指的是他人知道,但我们自己不知道的部分。
潜能象限:是我们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部分,代表着我们的潜力。
沟通视窗很明显,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认知象限都是不一样的,这很容易理解。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谈到我们自己的隐私象限,也就是自己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事情,在这类问题上,对方就是三季人;如果谈到我们的盲点象限,我们就成了三季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三季人。这也是为什么沟通中经常会出现争执,当我们在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时,自己觉得这很正常,可是如果对方了解到的内容跟我们的不同,沟通自然就无法达成一致。如果想要沟通富有成效,那么最好在公开象限中交流。知道了这些之后,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首先,避免产生无谓的争执,在一些不重要的问题上,选A或者选B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的不同,那就随便选一个好了,不要争的头破血流。
如果沟通一定要有个结果,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双方达成一致,而不是其中一方通过权威来压制另一方。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出现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我们坚持的观点是否确实是完美无瑕的。
•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恳请对方给予反馈,成为四季人,然后双方在公开象限中沟通;
• 对于我们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揭示,耐心的向对方做出解释,让对方成为四季人,从而使沟通更容易达成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