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用几年的时间彻底改造了零售业,社交平台用更短的时间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交方式。这两个领域针对的都是终端客户,变化巨大影响深远。可以说,信息化彻底改变了零售和社交这两个领域,而模式创新就是这种改变的核心。
为什么这几年模式创新发生在这两个领域,而没有发生在能源、制造、建筑、服务等领域等其他领域,总结起来是因为零售和社交领域的终端用户是个体,并且政府对这两个领域的准入政策宽松。
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发展,而创新又分为侧重于科技的创新和侧重于模式的创新。利用现有能力,主要依靠模式创新,几年时间就彻底改变了零售和社交领域的实现方式、生态结构,数量级地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可见模式创新的威力。如果将模式创新用于制造业,会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实际上,制造业的模式创新并不是新概念,可以说这是一个在信息时代自然显露的机会,特别是有走在前面的零售和社交领域的成功。但是多数人都看到了机会,却碍于各种障碍无法实施。这些障碍主要来自旧的分工体系,和对这些分工体系的政策支持,比如来自于知识版权保护的不完善,比如越来越多的准入门槛(质量、安全、环保等认证),等等。
在国内,民营企业在制造业非常活跃,但主体还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一般采用设计和制造分离的方式,这样就造成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不愿意给制造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又不完全了解制造单位是否具备某种加工手段,这种设计和制造的脱节,极大地影响了产品设计的进度。
其次,在设计过程中,各个设计单位之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缺乏标准,极少协作。行业内部都很少协作,更别说跨行业协作。这样造成很多数据无法共享,重复实验重复设计,难以复用,无法形成以模块化为基础的流水线式设计,或者积木式设计。造成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产品设计周期长、费用高。
制造单位也存在类似问题,导致重复投资,设备运转不饱和,制造手段集中度不够,难以开展协作。
制造业的发展靠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交替迭代实现。目前大部分设计、制造单元内部已经具备了模式创新的基础,前进的步伐已经踏到了模式创新的频点,如果利用现有设计生产能力,实施模式创新,将改变整个制造业的格局。
实质上这种模式创新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平台上实施设计生产结构的变化,通过再分工,再分配,达到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效率、质量,降低费用的目的,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这种改变听起来就困难,更别说实施了,但是看到模式创新对零售、社交领域的巨大改变,以及体现出来的显著作用,对于制造业的模式创新还是值得期待的。
这种改变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全社会设计制造资源为背景,设计新的机制,建设带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信息化协作平台,设计制造单元利用协作平台,实现打破行业内部、行业间壁垒,实现全社会的设计、制造资源重构。
2.全社会、行业内设计制造单元通过协作平台,利用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顺畅交流,提高设计、生产单位的结合度。
3.设计单位之间利用平台进行协作,各个设计单位逐步优化设计能力,形成各自的特色优势,更专业更深入的设计手段,使得设计质量效率更高,费用更低。
4.生产单位之间通过平台开展协作,各生产单位逐步优化制造手段,形成特色优势,提高制造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形成一些特色制造基地。
其实,踏准了模式创新的频点,就已经促进了下一步的科技创新。比如目前有些单位的数字化还不够充分,似乎还不具备模式创新的时机,然而没关系,模式创新就能倒逼数字化的进展,如果设计不使用数字化,就没办法和制造单位沟通,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其实,无论哪个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模式创新越容易实施,但受益于模式创新最大的还是实体,这一点可以从电子商务看出来。电子商务受益最大的除了普通消费者,就是那些具备设计制造能力的中小微企业,而不是那些中间商。
设计、制造单元添置了各种软件和设备,以目前的状况,制约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素,已经不在设计、制造单元内部,从大背景来看,除了需求就是机制,而这里论述的模式创新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机制改变。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下,恰遇国际环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传导到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外部条件也逐步成熟。可以说,制造业的模式创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只欠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