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经的好友渐行渐远是什么体验?
记得有一次,几人相聚,酒至半酣,不由得说了一句:朋友之间就是个边走边捡,又边捡边丢的过程。
我说的是实话,却遭到好几个人的不齿。而事实呢?果真如此,当时一起吃饭的好友,而今依然走动的只剩两个了。
不是你没时间,也不是我顾不上,而是,“朋友”二字,其实很受时间、地点限制呢,要么就是受当时的关系和各自的认知所限制。
人生一世,真正的“好友”真的没几个。不信您可以看下,倒也不是我给谁谁谁泼冷水,您可以和那些七八十岁的人聊一聊,问问他们的“好友”有几个,又到了哪里?并且,迄今为止依然走动的又有几个。
从人们交友的过程来看,人就是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生也快走完了,“好友”的概念也就懂了。
我曾有个这样的“好友”,混得人五人六,朋友弟兄一大帮,每逢做啥事儿都找熟人,照他的话,即使他什么都没有,也能给孩子留下“一大堆人脉”。
后来呢,他除了吹牛就是蹭吃蹭喝、喝酒打牌,身边的“好友”作鸟兽散。
貌似身边的好友,不乏这几类人,就是关系不错的亲戚、街坊邻居、同学同事同做生意的人。貌似好友,却是种种关系扭结在一起的两个人或者几个人。
随着地点的远离,或者关系的不复存在,能够里十年如一日聚在一起依然和好如初的,可以说少之又少了。
这里面也有个疑问,照复旦某教授的话,朋友不是用来用的,朋友当然也就不能分为有用和没用。那么,朋友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如果深究到思想的层面,可以说现实当中能有灵魂伴侣的人少之又少,因为绝大多数人走不到那种层面上。如果,真有不少人能够走到那个层面,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有“好友”,因为什么?因为精神的“洁癖”更可怕,因为容不得半点不入眼,所以也就难以有朋友了。
如果,朋友都是拿来用的呢?
那么,人们衡量一个好友就纯达到了功利的层面,也就分多合少,好友不到头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
当回望当年的“好友”,你会发现好多东西,大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后悔的很少。你虽然看的是他,你其实看的是当初的自己,看的是自己当初的认知,当初对世界的看法。
因为有什么样的观念,才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因为当时的交友,基本上是遵循观念一致的做法。
再或者,你能看到当时自己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当时的你是需要或不得不维持和某某某的某种关系了。
这既是社会人的做法和顺遂环境的做法。
当你需要维持某种关系,你就得舍弃很多自我的原则。
当然,最终你会发现,一个人真正的行走于社会的原因,是因为你的独特气质和你的特有的价值。因为人们需要你,因为你能为大家做出这样的贡献。从而你有了存在的必要,大家也都有对你的需求,从而你有了自己的存在感、荣耀感和充实感。
这才是一个人修身立命的基础,而绝非那些所谓的“友谊”。
当然,回望那些曾经的“好友”,也会徒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因为你站的高了,看得远了。不但对过去有了新的审视,更对未来有了合理的期待,所以你能公允、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
怀旧的心里停留在过去的感情上面,那些年经历了这样的人,品尝过这样的事儿。自己呢?最终是又成熟了一步。
所以,最终的结论成了,“好友”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表象是相互的扶持和理解,共同的观念和抚慰,内核呢?不外乎某段时间特殊环境下的合作与交流,也可以这样说“一生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好友”,才属于真正的“好友”,其他那些,不过是某个阶段的“熟人”罢了。
一生交心,终身好友,才是好友。这要建立在彼此观念严重雷同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而非彼此猜忌、利用,相互嫉妒和挤兑。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