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学习《壶口瀑布》了,之所以上这一篇文章,是因为五一假期,不少家长都带领孩子出门旅游了。而游罢归来要是让他写一篇游记,却是掏空心思,难以有条理地写出精彩的游记。学习游记,看看能不能写会写游记。
《壶口瀑布》共六个自然段,以前教学的时候讲到字句段篇,会给文章分段,现在教学改革了,好像要是给文章分段是很落后的操作。我却很喜欢给文章分段,觉得这样可以理清文章结构。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收尾各一段,中间四段又分为三层,分别介绍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以及脚下的乱石。
第二段写雨季看壶口瀑布,由远及近,远远听涛声如雷,走近看一锅沸水,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瀑布声势浩大、水势汹涌。先用他人警告危险,后用胆战心惊很快离开。写出了雨季壶口瀑布的险。此次显然没有看到壶口,没有看到瀑布,只看到一锅沸水。
接着用两个自然段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采用定点换景的方法,改变视角,浓墨重彩进行描绘。先是俯视描写了壶口之形、仰视壶口瀑布的源头、再俯视水被束缚后的拥挤飞流直下,用当地人说的故事侧面表现水流湍急。
在第四段中俯视瀑布中心,不厌其烦地写它的飞流直下,一跌两跌,三跌,写瀑布形之奇;跌碎成点成雾后弥漫空中,幻化天桥彩虹,美轮美奂;再写旁边洪流如飞瀑还不够,用坚硬的钢板出轧来比喻它,表现它的速度和力度;写石龙槽两边潭壁上的水流,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仿佛自己变成水,钻石觅缝成泉,淌过石板潺潺成溪,哀哀打旋的潭,如丝如缕的悬泉……人水合一,沉浸其中,陶醉其中。
水为何会有这多种形态呢?自然而然着笔脚下的石,于是自然而然将水和人联系起来,借物喻人,赞美黄河精神,赞美人,赞美中华民族博大宽厚,柔中带刚,坚强不屈,誓死反抗,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有一点在备课时感觉诧异,梁衡在1986年写的这篇文章,他说黄河壶口瀑布上游宽是500米宽,唐朝李吉甫在813年《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当年壶口的位置在下游1500米处。而徐勋国在《黄河的重量》中说这里黄河的宽度是200多米,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3000米。这里的数据就不大对头了。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无需纠结,只是好奇罢了。
这么美的文章,我设置三个任务群:
1、旅游最怕浮光掠影,人往往到了景点,看了,感觉看景不如听景,不过尔尔。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功课。如果你计划到壶口瀑布游览,你要注意什么问题?关注壶口瀑布哪些美景才能不虚此行?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为什么不选择在雨季去,而选择在枯水季节去。因为雨季的壶口水势浩大,这时候去既看不到壶口的真面目,除了能听到声震如雷的咆哮声,看到水浸沟岸、雾气弥漫的景象,并不能看到飞瀑,而且还会有生命危险。
2、在枯水季节去看,能看到水的各种情态,海、河、瀑、泉、雾所有的形态,其实还有溪,欣赏丰富多样奇雄景观,领会雄浑壮阔气势,顿悟陡峭嶙峋的怪石,感悟黄河母亲的品质情怀。
2、作者怎么能描绘得如此精彩呢?
这个问题回答时可以考虑游踪,考虑观察角度,考虑写作手法,考虑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的方法。学习作者俯视、仰视、平视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反复观察,换位体验,从而完成由写景到抒情,借物喻人的深化主旨的方法。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用词准确,巧用重复等语言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