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彼此幸福的成就者
河北涿州中学 于宁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老师,能够在和学生互动中共同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在思想分享交流中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升:成就了别人、提升了自己,传承了文化和文明。做彼此幸福的成就者,这就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围绕知识的篝火,共享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当以知识为追求的目的时,师生关系是最适度的。知识的引领、启发,使学生对老师有敬仰之光,如群星聚北辰。知识的探求是最好的纽带,因为它把我们共同摆渡到文明的彼岸。一起走向那充满智慧的美丽的地方,师生同行、共探,心也非常贴近。
当我能以清晰的课堂环节给我的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宽广的舞台的时候,我确信我的学生是深爱着我的。他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们共同聆听文本深处的智慧,获得走入一个个文本的阅读技巧。文字是我们心灵共同的密码,语文就是我们友谊的最好体现。“这本书,老师我要去看……”“这个人物我认为是这样……”文字搭建起变幻万千的世事人情,文字用充满玫瑰清芬的香召唤我们品咂思考。文字之美从我的心上传到他们的心间眉头。文字哺育我的最美精华,我用心捧出给我的学生,尽力给他们最大的精神享受。
这份对学生的爱就像母亲给孩子准备精美餐点,哺育成长,也让爱流淌心间。
尽力地、用心地备好每一节课,为上好课不断充电,勤奋学习,这是我赢得学生亲近爱戴的“杀手锏”,也是成就学生们先要馈赠给他们的万亩良田。
解惑立业,以此来成就学生,这是适度师生关系的根本点。因为脱离此,单纯追求亲近的友谊,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批评的“师生坐在一起烤土豆”,沦为一种平庸的日常关系。这样的“亲”不仅会在意义感上打折,还可能在程度上失度,在方向上偏离。
以追求知识为中心,师生彼此以真理为中心,互相照耀;以单一的“亲近”为中心,师生关注的是私人关系、日常生活,追求层次的降格可能会使我们目光局限于日常琐事,日常生活的平庸会使师生局限于太窄小的圈里;追求真理,我们会在求真向善向美的追求中获得更加高远的星空。
“伟人身边的人从来不认为伟人是伟人。”这句话道出的就是人与人关系过分亲近、昵于平庸生活时对视角的遮蔽。
所以,适度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以道的光芒照亮自己,以求道的勤奋探索贯穿一生。
求道就是我对学生最好的亲近,为此我坚持学习,孜孜矻矻,不仅学习与课本相关的知识,还打下了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我十年读诗,出口成章;遍读名著,并一一写文本解读;坚持写作,和学生一起写下水文……随着我的“功力深厚”,学生对我充满了敬佩。
给学生最有收获的课堂,为此我学教育学、心理学,把握学习的本质与规律;学习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践总结,听遍北京、上海的空中课堂……慢慢地,学生真的成了我课堂的主动者、语文实践者、语文奥秘探索者、思维挑战参与者……他们尽展学习的风釆,享受学习的乐趣;我聆所他们在我引导下精彩的发言、点评互动……热闹有趣有收获,有料有味有成长。他们爱语文,爱给他们成长和快乐的老师。从他们的眼睛,我看到了彼此的亲近和幸福。
如果说上课传道是师生爱意的主要传达方式与渠道,那么,尊重亲近的态度、平等交流的亲和、在意关注的热忧,这些为师之德,是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做一个好的老师先要做一个好人,老师的本质是爱学生。这份爱是无条件的母爱,博大宽厚,平等无别。绝不因成绩而三六九等,也不为个体差异而有亲有厚。虽然因材施教,但为其进步之心绝无二致。许多师生矛盾都根自学生觉得老师“不公平”,许多伤心疏远都因为学生觉得老师忽略了自己。而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克服自身的自然喜好,力求如阳光照亮每个学生心坎,不仅锦上添花,更求雪中送炭。也惟此,不偏不倚,无愧于心。也许学生一时不理解、不亲近,而总有一天,他一定向我们温暖地转身。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老师可以菩萨低眉,但也需金刚怒目。当我们对学生的错误“零容忍”我们为的是“恨铁不成钢”,当我们一次次和他们较真,我们心里萦绕的并非世俗争夺、不是恩怨情仇,不是自私利己,就是为了他,我们心底深处一心想要成就的人。“朽木不可雕也”的叹息不是为了贬损;一棒子“打”了一下,不是泄愤,而是一心警醒。真正为他好意味着高期待、严要求。
也许我们过于急迫,被认为太过苛求。但,我们一心为他,我们理解他并理解他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决不苟同他现在的不成熟。我们可以期待,但我们从未忽视。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金刚怒目尽管可能一时产生了冲突,但是,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成就他的渴望,他总有一个时间点,会懂的。老师,作为一个更高位的引领者,不要迷失于一时关系亲疏,而应致力于长远的托、扶。
传道授业、关心关切、严格要求,当一位老师真的在竭尽全力爱学生、为学生,以长远的眼光看自己、看学生,并为此不屑努力、执着求索,他一定会品尝到师生互相成就的幸福和师生关系的润泽适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