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请你创造“雪”这个字,你会如何发明呢?
我们来看看古圣先贤造字中显示的想象力。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䨒”字,雨下羽毛,显而易见,会意“鹅毛大雪”。
在钟鼎文和篆书中,多出了象手的字符,
隶书的时候,写成了横着的“屮”,楷书也是。
等到简化字的时候,有人提议把它简化成了:彐,雪字就写成了今天的样子。很奇怪,一个笔画也没有减少,干嘛要把字形变掉呢?那一横短一点就表示简化了么?简化字极端思潮最猖獗的时候,有人建议把“雪”字的雨字头也丢掉,就用“彐”作为“雪”的简化字。
这个简化方案已经在社会上使用了,可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不答应,也可能是有人告诉主持这批简化字的专家,“彐”的本义是“猪头”的意思——后来的决策者最终停用了这个无厘头的简化字。
可怜的雪,终于还是保住了和雨的关系。可惜的是,今天“雪”字下面俗称“倒山”的字符,不能和“天雨飞羽”一样传神地表示漫天飞雪的浪漫。
我怀念“䨒”字。这才像真正的雪,这才是真正代表了仓颉造字智慧的文字。
好在这个字还在《说文解字》中等待检阅,我们还能够得以向它学习,我们还能够知道第一位形容“雪如羽毛”的诗人是造字的“仓颉”。
䨒,让我们学会了对漫天飞雪的想象,有诗人喻之如絮——小家子气了;有诗人喻之如盐——残雪才如盐;喻之如蝶舞、如梨花——让人误判了季节;战罢玉龙三百万——文人难以有此豪横;那个说雪花大如席的——也夸张的有点过分。
如飞羽,最是体现雪的美。
雪的灵魂是轻盈的,如盐就重了,只能被堆在后庭;如絮就乱了,注定出自乱世诗人之口;如蝶舞梨花就容易化了,让人联想香消玉殒的春雪。
如羽最好,轻盈度足够飘飞;如羽最美,洁净度足够雪白;如羽最浪漫,令人愿意与之扑个满怀。
我终于明白,为何钟鼎文“雪”比甲骨文多个“手”在下面,那是要伸手捧着雪花,让它在注视中融化——不过是从眉头飘落到心头的霎那。
让雪如羽吧,这是甲骨文刻骨铭心的中华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