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作业是孩子和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
若能把这句话切开了、揉碎了,塞进天下万千家长的脑袋里,我相信天下再无相爱相杀的亲子关系。
台湾知名作家张德芬在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曾说过,这世间事无非有三件: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做家庭作业这事,于孩子而言是自己的事,于家长而言是他人的事(不要迷恋于你是孩子的生身父母而想当然地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做家庭作业的主体是孩子自己,若家长非要强力介入实则是越界、越俎代庖了。
就像初生婴儿长到一岁左右,必然要学会离开爸妈的怀抱和温暖的手掌,自己学会独立行走一样,迈入学堂的孩子,必须学会学习,一旦错过了学习的敏感期,可能会贻误终生。
为啥会有这样看似悚然的结论呢?且看魏智渊老师在他的《高手教师》中有这样的观点:
孩子可能要经历两类学习:
一是学习掌握教材的知识,
二是对学习本身进行学习,形成所谓的学习力。
第一种学习其实是浅表层次的学习,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学习。这种学习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确保在无人监督下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各种干扰,沉浸于当下所进行的学习。
只是有不少的爸妈因为太爱孩子以至于不相信孩子能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明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可家长偏偏要打着爱的旗号,不放心,不相信,不恰当的介入孩子做作业现场,无意识中就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在家跟在学校一样,像木偶那般的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哪里有发展自我管控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呢?
果然就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边的那句话“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悲夫!
且看在家庭教育领域里拎得特别清的魏智渊老师怎么看待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角色:
孩子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家长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而不该以孩子的名义被绑架成为另一个主体,把老师的责任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这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家庭作业是孩子和老师的事!
二,边际效应、囚徒困境
从这一章节里我还学到两个心理学、脑科学名词:边际效应,囚徒困境。
边际效应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边际效应经常呈递减规律。
回到孩子学习做作业上,小学生所学的内容并不多,若回家还要做家庭作业甚至周末还得补课,那一定是错了。
哪里错了呢?且看魏智渊老师怎样条分缕析的帮我们揭秘背后的问题实质:
布置家庭作业是因为
1.学校的教育效率太低,老师放心不下,想通过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来弥补;
2.学生本已掌握了知识,但受传统应试旧思维的“流毒”太深,教师、家长总是想通过各过度的训练以避免出错,于是就导致了大量边际效益低的练习,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动机,效率跟着降低。
3.家长因为太焦虑,想要额外增加家庭作业以求孩子取得更高的名次,结果陷入了囚徒困境。
再来看看家庭作业过量的弊端有哪些?
一路被投喂着,拼时间、拼练习式长大的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之后,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上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无处安放,其自我认知和自尊心无法得到拓展和呵护。
偶尔留一点家庭作业,可以给课堂上掉队的孩子以补救的机会,要相信并尊重孩子,孩子应该会学习、喜欢学习的孩子的。
读魏智渊老师的文章,是一种身心的双重享受,书中不仅告诉“如何做一名高手教师”的理论,还有实操性的方法。
继续啃读下去,汲取多多的营养,化为前行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