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陈允斌老师的书和文章时,都深深感受到她高度的生活智慧,关于生活的方方面,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而且能样样落到实处,只是难度不一,每个人的落实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当人在各方面处于低水平的时候,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做了一点点事情就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倾其所有的力量了,止步不前,但是,当有了更高水平的对象做参考时,才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很多可进步的空间。
人在欲望上要知足,然而,如果在自我提升上掩耳盗铃式地“知足”时,便容易退化,闲下来,随即烦恼也就产生了。生活中,当看到一个人总是制造事端,会被人认为是闲的。所以,在修行自己上,不能做一个闲人,总是满足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提升可以是螺旋式的,虽然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是现实中,人们常常不是走直线就达到目标的,有时候走直线反而是危险的,只凭着一股劲儿一直往前冲,可能会因受到太多阻力而很快熄火。
因此要有整体的观念,不执著于追求一蹴而就,在知足与不知足,前进和停止,开放与闭阖之间都要寻求到一个合理的切换点。
比如,曾仕强教授说到关于规定,如果太细,弹性就会太小;太松,考虑不周,容易出现问题,而有些问题是需要提早防范的,把它对照到生活中,就有了一定的调整方向。
从自己亲身的体会来说,当规定太细的时候,人容易变得死板,不知变通,凡是规定外的不敢有所变,虽然看似在短时间内场面有所控制,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当有变数发生的时候,反而举步维艰。此时,规定是死的,人也是死的。
若规定太松,也许会考验人的自主性,不过也会带来长时间的懒散和混乱,习惯成自然,最后想收紧反而不容易。像这样偏向于培养某种优点,而全然放弃了其他的,似乎多少也带着点赌博的意味,最后能否成真的还两说。
此外,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溺于松弛,逃避压力的环境中,她/他的身体状况也未必会更好,还有可能得低血压,不是因为身体本身素质不好或压力太大,而是承受的压力太小,时间长了,身体自动调节成低血压状态,如果不跳出来加强一下,这样的情况会循环往复地发生。
由此再重新去体会“反者道之动”和 “知止不殆”。
“反者道之动”,当看到一件事情的一方面,立刻也要想到它的另一面,然后及时做好调整,避免偏执。
就像《济公游记》中宋某得到升官的消息,欣喜万分,赶紧坐上了轿子即日赴任,济公看他离去的背影,在一旁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笑着说:“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呦?” 关于宋某的故事,在文章观《济公游记》有感里有讲述到。
“知止不殆”,大意是: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这个“止”,应该不是简单和随意的停止,它也是意识到“反者道之动”清醒后的停止。从过于追逐的动态中停止不至于走入险境,是常见的“止”的,然而,从过于逃避和懒散中停止下来,也是一种止,它是停下散漫,走向承担,也是可让人脱离危险的。
话是相同的话,字也是相同的字,单纯的道理放在那里,是扁平的,但是路是人走出来的,把它们放入实际的生活中再悟出来,才能让这些道理变得饱满和立体。
近日诗经的诵读已完结,由今日开始诵读《庄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