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军的一个机枪阵地被德军包围,阵地上只有两挺霍奇基斯重机枪,在随后的十天时间里,这两挺重机枪几乎一刻不停的射击,打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每个机枪都发射了超过75000发枪弹,当援军到来时,两挺机枪仍然能正常射击。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霍奇基斯重机枪坚固可靠的优越性能。师承法军的日本陆军,更是大量开始装备霍奇基斯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和霍奇基斯机抢第一次大规模实战应用成为这场战争的亮点,以至于有人把这场战争叫做马克沁与霍奇基斯之战。机枪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便带来了浓烈的血腥气息。日俄战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预演,就暗示了未来战争前所未有的暴力与残酷。
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凭借每百米一挺的马克沁机枪,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向14个联军师疯狂扫射,密如飞蝗的弹丸,像镰刀一样将英法联军士兵一排排的扫倒,遍地的尸体犹如田野中晾晒的大片甘草,短短十几个小时战斗,便有6万名联军士兵伤亡。而在凡尔登战役中,不甘落后的法国人也用霍奇基斯重机枪予以猛烈还击。在两次血腥的战役交战中,双方伤亡总数超过200万人,整整一代欧洲人都倒在了重机枪的火舌之下。当时还是一名德军下士的阿道夫希特勒曾经回忆道,我跪下来感谢上苍,为了荣幸地允许我活在这样的时刻。这是一个机枪枪口下幸存者的真实心态!
以马克沁重机枪为首的自动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拿破仑时代起,使用过的战术全部失去了作用,延续了几百年的步兵战术被彻底打破,肉搏战不再是战争的主导者。士兵们冲锋时,迎面而来的不再是敌人,而是暴雨般的机枪弹扫射。机枪把步兵的集团冲锋战术,永远地打入了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国政府开始注意到重机枪可怕的杀伤力,自1934年8月中国与德国合步楼军火公司签订了合步楼条约后,民国政府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在这个中德合作的黄金时期,民国政府的金陵工厂开始仿制德国的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并命名为民国二四式重机枪。民国二四式重机枪的原型枪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再经过金陵兵工厂的一系列改造,这款枪成为马克沁机枪中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可靠性极高,称得上是一挺世界级的武器。由于水冷式机枪射击时温度不太高,对钢材的要求并不苛刻,对中国这种缺铬少镍,不能制造高性能合金钢的国家来说,民二四也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此时的日本军队,则是以霍奇基斯机枪为蓝本推出了九二式重机枪。这种重机枪枪的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使用精度更高的6.5mm枪弹,射速每分钟500发,战场上威力奇大。也许这就是宿命,随着卢沟桥枪声的响起,民二四式与九二式成为宿敌,在八年的抗战历史上,这两挺重机枪喷射出来的铁流,再次演绎着马克沁与霍奇基斯的战争。
民国二四式重机枪马克沁的发明,让人类第一次应用了复进弹簧抛壳系统、弹带供弹机构等,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马克沁在枪械发展史上,被誉为自动武器之父。也许看过了太多的血与泪,退休后的马克沁完全放弃了武器研究,开始致力于大型游乐设施的发明,他用全部的收入在英格兰黑池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游乐场(马克沁真的是一个时代神奇的人物)。
1914年8月的一天,一架德国的福克飞机盘旋在马恩河上空,对英法联军的部队进行军事侦查。忽然飞机的六点钟方向出现了一架英国飞机,当时在各国军队中飞机主要任务是进行战场侦察,并不属于战斗编制。交战双方的飞行员最多只是干扰对方的飞行,有时他们还会像绅士一样在空中互相致敬。德国飞行员并未理会这架突然出现的英国飞机,而是继续执行侦察任务,突然伴随着阵阵火光跳动,从英国飞机上射出了上百发密集的弹丸。虽然只是划过机身并未击中,但德国飞行员还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以这种速度射击的武器肯定是机枪。但以马克沁机枪为例,它的重量达到3万克,再加上支架和水冷装置,要把这个庞然大物装到飞机上,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德国空军立即对此事进行详细调查,经过一番周折后,他们终于发现英国人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刘易斯机枪(完了,这样就不能绅士了)。
刘易斯机枪如同马克沁重机枪一样,刘易斯机枪的发明者也是一位美国人,萨克牛顿刘易斯。这种新式机枪全重只有12.25kg,可以抵肩射击,适合单兵使用,弹盘内可装97发枪弹。刘易斯机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那根又粗又圆的枪管,里面充满了金属薄片,这就是比水冷更方便的气冷式散热装置。
20世纪初,中立的美国人对新式武器的发明总是显得非常漠然。面对刘易斯机枪的出现,美国军方的态度也是未置可否。而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欧洲,却对这种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利时和英国先后取得这款机枪的授权并开始制造。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较为成功的轻型机枪,刘易斯机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从飞机,军舰,再到装甲车和军用摩托,虽然刘易斯机枪客串了很多角色,但它最大的贡献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步兵提供了快速的火力支援。
在1917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向德军火力点发起进攻时,遭到德军机枪手疯狂的扫射。英军用一挺刘易斯机枪展开对射,由于操纵方面,刘易斯机枪的姿势与步枪差异不大,德军机枪手竟一时找不到英军机枪手的位置,很快便被击毙了。密集的弹雨,使火力点内的德军根本无法快速组织有效反击,近50名德军最终只得投降。
这种轻型便捷式机枪,很快引起了德国军方的注意。由于它开火时,会发出类似响尾蛇的刺刺声,所以德国士兵又把刘易斯机枪称为比利时响尾蛇。
随着刘易斯机枪在一战中的卓越表现,轻型机枪逐渐引起了各国军队的关注,于是各国的军工部门开始大力研制重量在10千克以下的轻型机枪。曾经吃尽了机枪苦头的日本人,自然也不甘落后。由于日本主要在海外作战,因此在展开设计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由此带来的弹药保障问题。经过多年研制,1922年大正11式轻机枪正式装备到日军。这种机枪全枪重10.2kg,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步枪弹及五发弹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为了便于瞄准,枪托向右弯曲。这种设计并未对实战射击带来太多优势,却让它在中国有了个响亮的外号—歪把子机枪。作为日本的第一种军用制式轻机枪,歪把子在射击和制造中均代表了当时日本军工的最高水平。通过纯机加工的手段将整块钢铁深深的削成如此复杂的形状,就是用今天的技术也绝非易事。然而就在日军大本营踌躇满志地认为,歪把子会在中国战场上大显身手时,这款机枪却成了日本军人的梦魇。因为歪把子虽然实现了弹药保障的思想,但却付出了牺牲武器整体性能的代价。一般来说,武器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越高。但是歪把子轻机枪的供弹机构和动作过于复杂,高故障率也就在所难免了。由于过分强调战斗弹药的保障,在设计之初,歪把子全枪的结构布局都是围绕步枪弹匣供弹这一要求进行的。这就使得战斗中装弹程序过于复杂,没有受过长期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做到连发射击。另外,由于装弹机片于枪身轴线左侧,导致全枪重心偏左,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需要一个向右正枪的力,否则射击会越来越偏左,对射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款机枪还有一个蹩脚的设计,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护机枪手,在使用脚架时,枪管与地面的高度不会超过300mm,而歪把子的脚架竟然高达400mm。当时日本士兵平均身高只有1.5米,使用如此高的脚架,不免显得十分吃力,伤亡也居高不下。尽管日军把歪把子一度视为珍宝,但在实战中的日本机枪手却叫苦不迭,无奈之下,他们纷纷扔掉手中的歪把子,想尽一切办法去搞一挺中国士兵使用的轻机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
歪把子1923年,捷克布拉格兵工厂推出了布拉格23式轻机枪。这种机枪重量9000克,使用7.92mm毛瑟尖弹,由2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达每分钟450发,最远射程1500米(注意这把枪实际只有20发弹夹,但在抗日神剧里那把机枪的弹夹简直就是异次元口袋)。在测试中,这把枪可以在射击数千发枪弹后依旧保持良好的射击精度,这让各国大为震惊。1926年,捷克国防部开始正式采购这种武器,并定名为ZB26式轻机枪。由于捷克国内经济并不发达,军工企业无奈之下开始出口这种武器以换取外汇。此时恰逢欧洲各国对中国武器禁运的解除,国民政府于是开始大量采购这种性能优异的轻机枪,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国民政府的眼光还是不错的。直到1937年抗战前夕,在十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一共采购了3万挺zb26式轻机枪。由于zb26的操作使用十分简单,几乎每个士兵在接受简单的教程后都可以熟练操作。不同于歪把子机枪的固定枪管,zb26的枪管可以更换,而且更换枪管的动作也十分简单。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便可将其卸下,以至于我看了一个介绍这把枪的纪录片后,我都觉得可以自己更换了。熟练的正副机枪手只要五秒内便可完成,这使得zb26具备了令人惊叹的持续射击能力。而zb26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其射击精度,据一些国军老兵回忆道,在射程内,zb26基本上可以做到指哪打哪,打哪中哪。
捷克zb26式轻机枪1938年6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本车队。18日清晨,日军车辆进入我军伏击圈,四周便飞来密集的弹雨。车内的土井少佐当即被击毙。当时新四军支队使用的两挺zb26机枪,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火力。中国士兵使用zb26射击时,一般只做精准的长短点射,日本士兵只要被瞄准便很难闪躲。在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中,其亲眼目睹死于zb26的战友人数便不下20人。抗战期间,中国仿制和购买的捷克式数量就不下于12万挺,中国兵工厂自己大约生产了4万挺,大量的zb26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军队重武器不足的缺陷。同时配上灵活多变的战术,在游击战,伏击战中,zb26成为中国士兵火力的中坚力量。而其在欧洲的姊妹花,也是英军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武器,这就是布伦轻机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