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发不了补发的节奏)
昨晚,在网络平台和200多位老师一起,听朱老师四下第一单元中《乡下人家》一课。
课很精彩。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朱老师一贯独具慧眼,他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然后紧紧“牵住这一个牛鼻子”,引导学生去发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在什么地方”。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采用“教_扶_放”的策略,呈现了一个思维可视化的学习课堂。
课结束后,朱老师自己分析前,问有没有老师可以上台发言,一开始,没有多大的响应,暗自犹疑要不要锻炼一下。紧接着有两位老师发言,我也鼓足勇气举手了。说真话,没有成熟的思考,只是单纯的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巴拉巴拉说完了,自己感觉说得不流畅、语言有点啰嗦。朱老师很客气,感谢发言后提出下一位老师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他的提醒更让我直觉感觉我自己的语言表达组织上是有问题的,心里是忐忑而后悔的。下午空暇时想到这个问题,都有点不敢打开回听自己的话,为了印证,跑到走廊,又听了自己5分钟左右的发言。唉,干嘛3分钟能说完的话,自己却要用5分钟呢?而且表达上总体也不算得要领,这其实就是在耽误大伙的时间呢。
想想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多年来自己口头语言表达的习惯问题,二实质是肚里真货不足,怎能口吐妙语。
这样的顽疾不重视还行吗?需双线同时改进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