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同与书籍的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但这种对话又与普通的对话迥然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方面。
普通对话的互动是由对话的双方共同负责,而阅读这种特殊性对话则是由一方负责——读者。

因此想要取得阅读完美效果,读者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密切配合作者才行。
而这一原则在阅读哲学类书籍时尤为突出,因为哲学领域涉及的内容都是一系列抽象的理念、原则、概念。
一个读者想要通过阅读哲学类的作品提升对自我、自然和世界的认知。
那些就必须亲自去尝试理解这些哲学领域的抽象所在。

因为抽象的所在正是哲学这门基础性学科的精华所在,也正是人类超越其他生物成为万物之灵的起源。
这些抽象所在从某种意义说,正是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然后对自身和环境不断改进一种体现。
显然如果从思考的领域出发,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对于推动人类进步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
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社会,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族群。

通过历史的验证,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些伟大哲学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这些哲学家观点并不用一成不变的,他们的观点也会随着个人的成长、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如果想要掌握这些提升自我的方法,首先就是找到他们的观点中的中心思想——那些不变的东西。
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例,简单为大家阐释一下其中的中心思想与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多了很多事:幸福、习惯、美德、喜悦等等许多,一系列我们每个人都心动向往的东西。
通过仔细的研读我们会发现,亚里士多德其实要告诉我们的中心原则只有一个——幸福是善的完整,而不是最高的善。
因为如果幸福是最高的善,那么显然我们要追求的就变成了一种善。
而《伦理学》中涉及的其他的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理解这一点后,我们就能够发现幸福并不再是局限于追求自我完美或自我改善的善。
虽然这些我们追求的善在所有的善中处于最高地位的,但它并不能代替全部的善。
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是完整的、全部的,它需要蕴含所有的善。
幸福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品质。

而且这里所指的“完整”并不是从人生某一个时点来看的,而应从整体生命的所有角度来看的。
所以我们通过上述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表述的观点能够得到以下这样结论。
一个幸福的人,就是一个生命完整具现的人,并且需要用一生去保持这样的完整。
这样思想也恰恰与中国道家思想相互印证,道家最高追求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真人。

但是就是这样重要而有决定性影响的中心思想,在《伦理学》中几乎并没有被明确地说明。
这也许是亚里士多德有意为之,他希望读者们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但某种意义上说他又过于相信读者的思考能力,这也是哲学作品不受一般读者欢迎的原因。
阅读改变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阅读了吗?我是小贺期待明天与你相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人公众号lixiyue82——西月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