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可能性”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可能性”

作者: Cookie的烂笔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09:30 被阅读0次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以儿童立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杜绝超前教育和滞后教育,避免“小学化”教育。在此前提下,教师要相信儿童“可能性”的存在,发现每个儿童身上美丽的不同,依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儿童的可能创造希望,培养有梦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可能性;幼儿教育;新儿童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虽然这段话至今也仍存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儿童的可能性。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可儿童的可能性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成尚荣先生在《新时代 新学校 新儿童》的教育峰会上提出:“新时代的儿童教育应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即可能性。”听到这句话,我脑中立刻浮现的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关于“可能性”的故事。

    母亲五月下旬因脑出血住院,一周后忍不住问医生有没有痊愈的可能,医生说到:“现在这个情况瘫是肯定瘫了,就看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吧。”本来怀着积极态度配合所有治疗方案的一家人,听到这绝对的口气顿时觉得掉入冰冷的深渊,毫无再继续的热情了。可我不甘心,也不相信向来行善的一家人会落入这样的境地,于是辗转问了其他几家医院的医生,都说“还是有康复的可能的,只是不能着急,可能会很慢。”虽然只是提供了“可能”没有给我们痊愈的包票,却已经让我们又看到了光,看到了希望。怀着这样的“可能”我们一家人紧紧挨在一起全力配合,到现在母亲虽还不能自如行走,却早已摆脱了之前那位医生所说的“瘫”的状态。掌握别人一时命运的医生尚且需要注意这神奇的“可能性”,何况是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呢?我们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也是与希望在一起,更是与无限可能在一起。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拥有儿童立场,那么以儿童视角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一、相信可能性。

    有一个词在教育中是万万使不得的,那就是“绝对”。新儿童应该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着本身的美好品质自然生长的,而自然生长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这特点不仅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和阶段性,还包括个体差异性。北大的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自己的女儿:“你觉得可笑吗,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本书或者一个模型,但是当她跟书不一样的时候,我不会觉得书写错了,我想的是:孩子出了问题!”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书是研究儿童的过程中出现的产物。我们不去发现儿童,认识儿童,却要求他按照书来表现,这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作为教师,我们是被环境和社会限制了的成人。而儿童是充满想象的,是思维更开阔的。在幼儿园为孩子们打饭时有时还能看到汤粥冒出来的热气,班里的六六问我:“老师,烫么?”我说:“有一点烫。”他说:“我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小风扇装在勺子上,这样它一直吹着风,就不会烫啦。”我听了不禁赞叹到:“这个办法不错,可以试一试。”虽然后来因为厨房做了改善没能实施这个小发明,但他解决问题时那无边无际的想象力震撼了我。成人能想到的,儿童通过学习和成长也会想到。但儿童能想到的,是成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学到的。因为我们的脑子里被灌输了太多,留给我们想象的越来越少,而能够再次打开我们思维的,就是观察儿童,看看世界,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而坚信儿童的可能性,成就儿童的可能性。

    二、发现可能性。

    《儿童立场》这本书中写到:“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可能性存在于生命之中,存在于时间之中,存在于自由之中。”每一个儿童都充满无限可能,比如鼓励不敢过荡桥的孩子勇敢尝试,让他发现自己迎接挑战的可能;每一个儿童都在产生可能,比如给表演故事的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们就能完整地表演故事甚至创编故事;每一个儿童都渴望可能,比如他们最喜欢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带来惊喜。

    (一)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我们的校长常说:“走进校门,学校就是你的世界;走出校门,世界就是你的学校。”其实这句话不仅针对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一个不走出去的教师无法看到世界的可能性,所以也看不到自己的可能性,那么他何来眼界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呢?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毕业时我还是一个做自我介绍都会脸红的人,而在幼儿园,我有机会并成功地主持了学校的音乐节活动;在学校组织的教师外出活动中,我也敢于挑战刺激性的项目;第一次在幼儿园见到孩子家长会躲,却在一次次走出去家访的过程中和家长逐渐熟悉。当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便会用自己的可能性成就儿童的可能性。

    (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想。而儿童若永远待在幼儿园的教室中是无法获取对自由的满足的,所以我们也常常带孩子们走出去,去农场发现孩子勤劳的可能,去外地发现孩子独立的可能,去公园发现孩子创造的可能,去菜市场发现孩子交往的可能……当然,自由除了要环境自由,更要思想自由,记得班里的果冻在观察完科学小实验后拿了两块冰糖,我问他要干什么用,他说:“我想知道冰糖为什么会融化。”我又问:“那你想怎么做呢?”他说:“我需要两个杯子和筷子。”于是我允许他在区域活动时间实施他的计划,他找到了两个水杯和一双筷子,水杯里分别装热水和凉水,筷子用来搅拌不同的杯子,边观察边搅拌……思路清晰,态度严谨,宛如专业的研究员,还知道排除干扰变量,让人敬佩又惊喜。我想,如果没有最初的好奇和提问,没有为他提供所需的材料,或许就发现不了这个鬼马精灵的孩子身上还有这样一面认真严谨,科学求实的可能。

    (三)发现家长的可能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对幼儿教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学前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家长也对幼儿教育有了自己的态度与想法。幼儿在某一阶段的特殊表现需要与家长沟通才能发现背后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通过家园共育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不仅是幼儿教育中的“处方药”,也是幼儿教育中的“营养液”。在各项活动中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可以让家长了解、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让幼儿的成长更充实,与父母更有共同语言,方便幼儿、教师、家长三方的相互了解,为幼儿教育奠定更夯实的基础。

    三、实施可能性。

    实施可能性并不是要达到怎样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实施的过程。如果发现了可能性却没有实施,那么可能性的“伟大”就大打折扣了。在《新时代 新学校 新儿童》的教育峰会上,我聆听了马继芬老师的一节儿童哲学课《多样和统一》。听课之前我想:“儿童知道什么是哲学么?儿童能够理解哲学么?”听完课我知道了,儿童哲学并不是要儿童理解什么概念或者得到什么答案,而是给孩子一片思维的海洋,让他在其中穿梭,并发现一些自己找到的小惊喜。哲学给了儿童实施可能性的机会,教育不也是么?

    我们班的霖霖在新学期画了“带好朋友见习主席”的愿望,这可让老师们为难了:帮他吧,明知实现的可能性极小;不帮吧,又觉得会让孩子失望。就在老师们在犹豫实施与否的时候,校长通过园长向孩子们发来了鼓励:“试啊,一定要试!这是孩子的愿望,不管能不能实现,总要先为之努力。”于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为习主席准备了礼物,还整理了霖霖想对习主席说的话,一起寄到了首都北京。在等待回信的日子里,我们还率先参观了神秘的校长办公室,和校长聊了会儿天。或许,我们能等到回信;或许,我们永远也等不到。但为之努力的过程是难忘的,怀着希望的心是美好的。

    当然,可能性之所以有别于绝对性,就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可能性会向好,也会向坏,这中间的转折点上站着的,即我们的教育。教师虽然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好在我们内心有了坚定的方向。这次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理论夯实、脚踏实地、自成一派的苏派教育,也让我们重新看清了集百家之所长、不断进步的中原教育。可能性不仅存在于儿童之中,也存在于教师之中,教育之中。站在儿童立场,发现更多向好的可能性,是所有教育参与者的共同愿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可能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kl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