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个人的一顿家庭正餐,几菜几汤,几荤几素,今儿个吃什么,明儿个喝什么,颇费煮妇煮夫们心思;而对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炒菜绝对是小觑不得的伟大事业。这是单身狗很难理解的。他们大多有这样的经历:有一顿没一顿,吃了上顿愁下顿,随便哪家蹭一餐,随意哪摊凑一顿,随欲哪里买一点,“饥好食”,饿了,顿顿都是美食。概括起来就是“随便”,“不讲究”,“小事情”。
我与妻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结婚,也经历了饮食观念和方式上的嬗变。中国家庭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要讲述清楚,非得开出一张大单子来,还是留给大方之家去谈论罢,在此,我想要谈的,仅仅是对厨房劳动的一孔之见,个人心得。
结婚之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厨房劳动的选择上,大多数家庭煮妇煮夫宁可择菜、炒菜,也不愿洗碗筷。我就是其中之一。
择菜其实是件麻烦事。去掉黄叶,掐掉老梗,剥去硬壳,除去子瓤,剔除根须,择除虫眼。虽然费时费力,手酸脚麻,指甲疼痛,因为简单,不费脑筋,多数人不会有厌烦感,再者,一手一脚,亲力亲为,拣出可食部分,也有一种成就感。
至于说刀功、火功、煮功、炒功,样样都见真功夫。所有功夫,都落实到烹饪功夫上。烹饪程序复杂,步骤很多,菜料搭配有讲究,火候把握要准确,油盐放置须适量,佐料添加求精当。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餐桌,眼看谈笑中,一桌人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吃得开心,炒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享受之后,餐桌狼藉一片,只剩冷炙残羹。多数人会对收摊子的事了无兴趣。可是,总得有人收拾,对吧。
刚结婚那会儿,我很少主动干家务,更别说收拾残局洗碗筷了。家有贤妻,一切不用我操心。
后来,孩子降生,老人年岁渐长,我不但学会买菜,择菜,配菜,还学会了炒菜。老婆对我的教育培训,功不可没。
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抢着做,多数情况下,是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据我所知,很多家庭主妇都有洗洁用品过敏体质,老婆也是。特别是手接触了洗洁精之类的东西,满手巴掌里都起小水泡,奇痒无比,吃药打针都无法根治。
于是,不让老婆洗碗碟,基本都由我包干。特殊情况下,她也戴塑料手套洗。
我想,这一日三餐的普通日子,就是在相互尊重包容和相互照顾合作的氛围里,把日子过得红火,过得有滋有味的吧!而厨房里锅碗瓢盆的交响,也能演奏出一个普通家庭的和谐温馨与幸福。
曾经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刚去美国留学时,暑假须到餐厅打工赚学费,他和同学一起去应征最低工资的洗碗工,同学觉得自己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洗碗是大材小用,做得极不情愿,结果不到两周就被炒了鱿鱼。而他觉得要做就努力做,做到最好。后来他不断升职,小费也是最多的。这位普通洗碗工,后来成为大总裁。
这个鸡汤式的励志故事至少给我以触动。人要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明白自己的短处,发挥长处,克服短处。当你的能力只能择菜,就把择菜工作做好,而不是好高骛远去炒菜,给你做也做不了;当你的本职工作就是洗碗这类蓝领活,你就不要这山望那山,轻慢这份工作。态度和智慧都重要,永远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成功法则。从适合自己的做起并争取做到最好,才有资格做别的。
千万别瞧不起厨房里的那点事,厨房里方寸天地,也是生活的大舞台。
厨房里的那点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