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73584/6241dc5fdaade97c.jpg)
文/老春(原创)
一场大雪将我隔在了家里,此时伯父尚在异地的医院里经受病痛的折磨。昨天中午,敬老院里的人给我打电话商量伯父的后事,我说如果我去之前他去世了,你们怎么办怎么好,我没有其他额外要求;如果我去之后他才离世,我们再商量。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伯父之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在他离世后把他的骨灰撒到河里,那样无论我身在何地也都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他在路口祭奠祭奠。刚开始听他这么讲的时候,我还觉得很不理解。因为他本可以葬在我父亲的墓地旁边,可是现在我理解了,并钦佩他有着比我更为长远的考量。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活着的时候还能给上一代人上上坟,可是我们也都要年近半百了,等我们也都老去了,孩子们又都考学或是毕业工作去了外地,老一辈人,甚至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坟头上即便是长满了青草也都不会再有人管了。他们不可能因为上坟就大老远的从外地赶回家乡,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现在,已经有一些老人开始选择以把骨灰撒进河里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后事。我一个朋友的表姐,朝鲜族,最近因病离世。她原本可以土葬,因为她生活的地区并没有被划为火葬区。可是,在离世之前,她就叮嘱家人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到河里。
因为她的孩子在韩国打工,她活着的时候几年才回来一次,她走了孩子们恐怕也就不再回来了。所以她担心没人给自己上坟,也没人给自己的墓地除草,就选择了将骨灰撒放到河里。那样,她的孩子们就可以随时在水边为她祭奠。
当然,这也不是她一个人的做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这样做。看来很多人已经看淡了坟墓对于后世的祭奠意义。很显然,这源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因素。普遍地,孩子一旦外出上大学,也就很少再有回来就业的可能,所以死后留那么一个坟包也就失去了往昔的意义。
或许在民俗学家们看来,这源于人们观念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实际上,这源于后继无人的现实需要。更为现实的状况是,在一般地方,孩子们只要大学毕业在外地参加了工作,就很少有再回家乡的可能。父母都健在尚且不能够保证年年春节回家,若父母都不在了,哪里还会再回家乡上坟?
除非他们自己年岁大了,除了回忆过去再无事情可做了,才会想起自己生长的家乡和家乡土里埋着的老一辈人。否则,他们一直都在忙着挣钱养家,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活才好,怎么还会顾及土里埋着的上几辈人?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过去的人故土难离,还能守着上几代人的墓地,逢年过节的去墓地祭奠祭奠,保证墓地不被青草长满,不受其他人为损毁。可现代人越来越远离家乡,根本就不可能再有那样的做法。
或许这样才能够最深刻地阐释死亡的意义。生命故去了就是故去了,挖地起一个坟包也并不能够让故去的人起死回生,立一座墓碑也并不能够让死去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如果生前就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即便是没有坟包,没有墓碑,也一样会永远被人祭奠。
无论何时,人们最为顾虑的还是自己的活法。如果他们自己都无法保证生活的美好,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有心给先人祭奠?所以,无论是起一个坟包,立一座墓碑,还是把骨灰撒进河里,在当事人自己看来,都是最好的选择,我们无权干涉。
只是,这一场大雪将我阻隔在家中,而伯父的病情又随时都有恶化的可能。如果他离世之前我能赶上,就能帮他实现愿望;如果他离世之前我赶不上,也就只能按照敬老院的做法,任由火将他带走了。这于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于他,可能就是命运的定数!
哎,这场大雪,可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