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浅论爱情观

作者: 辋川過客 | 来源:发表于2016-03-06 12:03 被阅读97次

    关于《诗经》,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我看来,《诗经》,他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个愁怨的弃妇,一个久战未归的征夫……

    在历史学家的眼中看来,《诗经》,他像是一本史书,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一本书。但我认为,他更像是一首诗,一首唱转千古轮回的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作为《诗经》中第一篇怨妇诗,开了中国怨妇诗之先河。当然,作为一篇富有争议的诗,自古以来便争论不断。一说是弃妇之作,一说是淫妇之词。其实,这首诗是谁之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首诗中的爱情观的体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在原始社会,并未像封建社会那样封闭。家中的千金也可以到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并自由恋爱。作为一介武夫,氓,他仅仅凭借其“贸丝”便俘获了富农的千金。在封建时代,即使在现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像那戏曲中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也流芳百代。这足以表明在封建时代,讲求的是门当户对。当然,在现代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多少人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又有多少人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倒值得我们反思。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自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如此。媒,有点类似于现在我们的结婚登记处(当然在古代是不存在这玩意儿的)。但是,这足以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华夏民族最基本的礼节了。我想,正因如此,才为今后后人谈“礼”与“道”奠定了社会文化的基石吧?然而在这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女子对媒人的要求十分得高。这女子还是“不好惹”吧?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真实品质只有在结婚后才看得出来。女子步入了其朝夕相思的男子的家门。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时光飞逝,轿子上的布被水花打湿了,女子也当然回不去了。本应“白头偕老”,却又“孤灯无言”。女子老是抱怨家贫,身为家中的男人,一家之主,当然有他应有的尊严。却无奈,又生恨,叹往事经年,世事不堪,回首茫然。天长日久之后,当然听厌了女子的抱怨,自然为他们的婚姻幸福埋下了祸根。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在众多的学者看来,是男子没有信守诺言。“信誓旦旦给的承诺,却被时间扑了空。我知道你我都没有错,只是放手会比较好过……”一首歌曲,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一句诗。在现代人眼中的古人,是封闭迷信的,只有男子才可以休了女子的。但是,若我们细细品读这句诗,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的结尾戛然而止,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真相也随之潜入海底。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不难发现,在先秦时代的爱情观,是比较开放、自由而又不失礼仪的,这也是孔孟眼中的大同社会的一部分吧?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早在孔孟之前就已出现了吧?

    在中国哲学家眼中看来,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种情结吧?这是西方国家所抄不来的。我想,这种先进的爱情观,为何到后来却被封建统治所吞并,而又辗转“逃”到西方去了呢?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曰:“不深思,无以立”。

    胡思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浅论爱情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d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