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有哪些书适合放在包里随身携带,随时阅读?
回答的内容各有特色。
答案中散文集占很大的比例。
以前我很少看散文集,觉得太短。
品尝不出什么味道,感悟不出什么大道理。
当然这么短的内容,我觉得也表现不出什么道理。
直到遇到一本书,我才发现是我肤浅了。
原来短文,也是这么好看,也能感悟出大爱。
甚至有几篇,竟然看得我眼睛有点湿润。
这本书就是卞毓方老师主持编著的《人间有所寄》。
当时一看到这书名,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寄,就是寄托,寄情于人,于事,于物,于山河湖海。
人间只要还有所寄就好。
怕就怕人生只剩归途。
本书收集了王蒙、张炜、阿来、肖复兴等46位当代作家的作品。
这些都是各种大奖拿到手软的大神。
书中的各个文章虽然很短。
但都蕴含着各位大家的人生感悟。
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书吗?
大道至简,不仅看得快,而且感悟也深。
真的是一本适合放在包里,随时可以拿出来阅读的书。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是各位大家的不同经历感悟。
有寄情于事的“心动”和“感悟”。
也有寄情于物于古的“美好”。
更有寄情于人的“亲爱”。
最后就是寄情于时光的“故乡”。
各位大家的文字看起来朴实无华。
就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文字,给人以震撼。
让人感觉到:原来幸福从未远去,一直都在。
这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人、事、物。
给了我们温柔且坚韧的力量。
帮我们一次一次地度过难关。
这本书让我读到了不同的味道。
闲趣
没有具体哪篇文章让我产生这种感觉。
就是读这本书的时候。
突然找到了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这种感觉大概二三十年没有过了。
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的冬日。
外面下着大雪,几个小伙伴在屋里看着雪。
没有话语,就这么一直看。
现在想起这样的场景,感觉的竟然不是无聊。
而是深深的怀念。
后来也曾经独自一个人坐在公园里,在马路边。
默默地看着人来车往几个小时或一下午。
但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后来想想,可能是虽然身体闲下来了。
但是脑子里一大堆事情,一直都闲不下来。
所以才一直找不到当初的那种闲趣。
而这本书某些文字的时候。
勾起了我对那时纯真回忆的怀念。
无忧无虑的日子,真好呀。
如果你遇到从前的我,告诉他我很想他。
读你
本书第四章的标题是“阅尽人间,落笔是你”。
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对这章读得也特别仔细。
这也是赚我眼泪最多的篇章。
内容写的是父母,年迈时候的父母。
父母年迈的时候,儿女也大多人到中年了。
与年少时的感觉不同。
人到中年,大多都明白了养儿不易。
也更能感受父母多年的辛酸和无奈。
所以对父母会更加感恩和理解。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若不在,我们只能寄情于物。
当看到《妈妈给我买把伞》这篇文章中。
最后妈妈给我买的伞坏了,再也修不好的时候。
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一下子涌了出来。
伞在,人间还有所寄。
连伞都不在了,我们又该寄情于何呢?
归
不约而同的,几位大哥都在老家盖起了新房。
我很是不解,于是就问他们:
有这钱,在城里再买一套房不香吗?
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年龄越大,越怀念老家,老了肯定是要回来的。
听了他们的回答,我沉默不语。
他们都比我大十几岁,对于他们的想法。
这几年我也隐隐地有了些理解。
年少的我们都爱李白的诗。
喜欢学他仗剑天涯。
后来却慢慢懂得杜甫诗的韵味。
明白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
无论你在外面有多么苟且,多么无奈。
受再多的苦,再大的伤害。
有一个地方叫做故乡。
那里永远是你心灵停歇的港湾。
那里的人不在乎你有或没有。
不在乎你活得卑微或高高在上。
你若累了,就让我们一起“ 白日放歌须纵酒”。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结语:
众口难调。
可能这本书的文章,不能让所有人都有所得。
但只要有一篇文章,一段话能触动你,这就很好。
我对这本书的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大多数的文章都有所感悟。
在书中感受不同的经历,领悟不同的人生。
感受着爱与被爱,挺好。
只是突然觉得:
人间有所寄,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