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法生效绝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如同药物生效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
新体制取代旧体制就像是人的新陈代谢一样,必须经过逐步换血的步骤,否则就不能完成转型。也就是说,变法成果的正式生效离不开时间轴和数量级的变化。
那么变法生效的时间是多久呢?
孔子曾经说过:“假如有人肯用我,几个月内见效果,三年内可见大治。”(原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尽管孔子从来也没有机会被重用,但他指出了考核政绩三年为一个周期。原因何在?
“三载考绩”制度与农耕发展周期息息相关。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这句话被简化为“耕三余一”。意为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
“耕三余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人们对储备的高度重视,是低生产力水平下防备灾荒丧乱的经验总结,也是旧时量入为出和谋求常年财政平衡的重要原则,被奉为古代中国理财思想的经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因为天灾人祸做不到这点。
秦孝公三年,商鞅开始施行变法。次年就发生了数以千计的民意代表到栎阳上访。投诉新法的各种不方便。
要知道新法除了奖励军功,耕种之外,很多条令都不招人喜欢。如:连坐,不告发罪犯自己就是同罪;分户而居,这和老秦人的父子同居习俗相左;老秦人尚武,村民械斗事件层出不穷,而新法又严禁死斗——
面对汹汹舆论,商鞅不为所动。
就在此时,发生了太子触犯新法事件。卫鞅立即处罚太子——“杀只鸡给猴看”。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割了公子虔的鼻子。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三年之后,同一批人又来到栎阳,说新法很方便。原因何在?新法见成效了。
那么现在我们想想,当时当事,公子虔必须受刑罚么?当然,他的刑罚为新法的施行立威,他也因此而青史留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