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姣月
中老年人偶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现象,尤其是耳鸣,使中老年人的生活备受滋扰,容易引起头痛、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不适症状。因此,要治疗中老年人耳鸣、听力下降,根源就在于补肾。涌泉穴、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都是补肾的重穴,只要每天在家里按揉两侧太溪穴、涌泉穴3~ 5分钟,一周之后,就能恢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456/7a53e4e7dd1979be.png)
另外,我们也可尝试一下中医传统的自我按摩方法——鸣天鼓。此法简单易学,是一种以手叩击风池穴的方法,对年老肾亏引起的耳聋、耳鸣、健忘、头晕、思维能力下降等有一定的疗效。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中就明确提到“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孙思邈活了100多岁, 风池穴百余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是历史上有名的健康长寿老人,可见其养生得法。他发明的养生十三法中有一法名“耳常鼓”。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双肘支在桌子上,闭目低头,用两掌心紧贴双耳,将耳朵反折。十指放于后脑,食指抬起,搭放于中指之上。两食指同时用力,从中指上滑下弹击脑后枕骨的凹陷处(风池穴),此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犹如鸣鼓一样。
鸣天鼓每天可做3次,每次可做60下左右,动作的轻重程度视耳鸣、耳聋的情况而定,如听力较差,动作可适当重一点,反之则轻些。此法操作简单,易学易行,可作为中老年人日常护耳的保健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2456/cbc50e5f1057ca29.jpg)
网友评论
其中,“平和心态”是根本。她也可以总结归之于做人处世原则。她源于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明的“金规则”,即孔子主张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心态自然归于宁静、平和,无论国家、民族、个人。无论大国豪门,还是小国寡民,均可以从中受益。
这个虽是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时人可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成为今人处世为人的新观念。
它的内涵,与古桐城派里“六尺巷”的文化,一脉相承,也可以认为是本专题取名的源头。
故君若养身,勿如正身,静心。心澄则耳静,这才是根本之道。如烟酒可以少沾,假如真是有此爱好,渐渐远离。
若烟史10年以上的文友,则可读本专题中关于《肺笛》文(不是硬广告,的确利于肺,自已去看)。
能用这个心态和采取正确方法对待自身身体的,没有不好的道理。
愿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