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经整两周了,学生已经熟悉并逐渐接受我这个语文老师的讲课风格。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语文课别想着坐等答案,因为语文课上老师根本不给答案。老师在课堂上用到的课件也就那么一两张,且要么是课文片段,要么是提出的问题,根本没有答案等着我们去抄。”也正因为这,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得不去自食其力,去读,去思,去悟,去说,去修正,去总结。
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我是很欣慰的。因为语文课不应该让学生只是成为一个记答案的机器,而应该是让学生被逼无奈,不得不“自食其力”。我期望达到的,就是学生通过上语文课,思维能力、语言的品析组织表达能力、自信心等都得以逐步的提高。
今天学习六上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1.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根据对教材的研读,我把目标定位为:1.能找出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的句子;2.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的,并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我决定以课文第二段为例,最终达到“用教材教”这一目的。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识“点面”
师说:“课堂上,班里的70位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你站在讲台上,你看到的这个场景是“面”还是“点”?
学生回答:面
师说:“任舒涵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刘珈禾时而思索,时而积极举手作答”;“余尚泽课堂上听起课来显得格外用心”。在全班学生这一整体来说,这几个学生属于整体中的一个个体,这属于什么?
学生回答:点
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就在于阅读就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从而生成新的生活经验。老师设置的课堂听讲这一情境来说,不仅是在设置情境,也是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什么是“面”,什么是“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第二段,分别标画“面”和“点”的句子。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三、品析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师说:“作者不仅写了五位壮士的群体形象,也写了每个个体的形象。再读对五壮士个体描写的句子,从中找出能体现他们形象的关键词,读一读,说说这些关键词体现了五壮士怎样的形象。”
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不仅是遵循语文课是学习并运用语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也让学生在品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的。
在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结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找关键句——抓关键词——分析句意——体会形象)。
四、合作交流,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重读本段,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把握本段的写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回归情境,初试身手
老师设置情境:语文课上,大家在专注认真地听讲,并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情境,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同学们上语文课的片段。
学生练笔,分享。
【片段展示】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原本吵闹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一声“起立”“老师好”之后,大家开始了紧张而又专注的课堂之旅。
同学们坐姿端正,专注用心地听讲,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家纷纷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银笑迎同学坐姿端正,正在认真听讲。我的同桌李宜辰,当她听到老师提出问题后,她时而皱紧眉头,时而豁然开朗,并露出愉悦的笑容。只见她连忙举手,嘴里反复念叨自己想出的答案。余尚泽同学头脑反应灵活,老师刚提出问题,他就飞速地举手,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老师,我,我!”他那高高举起的手如同一面胜利的旗帜,似乎要把屋顶捅破。看到他,我也不甘示弱地举手:“是啊,他能会的,我为啥要甘居人后呢?”……这就是我们六八班的语文课,紧张而又充满了刺激,专注用心,积极踊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