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册P3-12

中册P3-12

作者: be4b6c88d57e | 来源:发表于2017-05-20 22:18 被阅读0次

    P3

    第八章 解脱的利益


    P4

    共同前行,主要是靠内心的思考、观修和祈祷,并没有念咒或次数的要求,所以想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标准,可以从每个修法要达到的目标,来加以检视。例如,观修十八暇满之后,可以检视自己,是不是对暇满人身的珍贵,有种难遇的深刻体会,同时会好好珍惜,精进修持善法,不愿让生命浪费空过。

    经由四种转心向法的观修,让我们对轮回痛苦有深刻的感受,生起出离轮回之心,而追求解脱。所以,接着要思维解脱的功德利益,其实,前行的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或解脱方法;整个前行的内容,就是完整地说明了解脱之因。

    如果将出离分为四种,就是祈求人天福报的发心——相似的出离,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加上大乘菩萨的大出离。如果分三种出离,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种出离。出离的目标不同,所修之法就会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依照不同修持方法,可分为三士道。士是指修行者,而其所修之法,可以分为三乘——人天乘、缘觉乘、大乘,也称为三士道。(接下页)


    P5

    第一节 三士道

    一、小士道

    小士道依靠的是世间乘,发心是为了今生得到财利等世间享乐,来世能脱离三恶趣,享受人天福报,所做的善根是成为轮回之因,见解是世间正见。

    这些人知道三恶趣的痛苦,也相信有三世轮回,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业力,所以修的是断除十不善业,行持十善业,来世可以得到人道与天道的安乐。但因为没有出离心,仍然在轮回世间之中,又称为人天乘。

    但是,这不属于解脱道。因为佛法所说的解脱, 是指脱离轮回,是获得了声缘阿罗汉、菩萨、佛果的任何一种菩提果位。菩提,是“觉”、“智慧”的意思,只有根除一切烦恼种子、一切痛苦之因,才能称为真正的解脱。而人天乘的发心和结果,仍然没有脱离轮回世间,所以不能算是解脱之道。

    二、中士道

    中士道依靠的乘,是佛教的出世间乘,发心是为了使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善根是小乘随解脱分善根,主要修持四谛或十二缘起法。(接下页)


    P6

    1、小乘声闻:主要是行持苦、集、灭、道四谛(注解1)十六行相(注解2),断除轮回之根——我执,次第获得四种果位——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注解3)。

    2、小乘缘觉:主要是行持十二缘起(注解4)等教法,除了见解稍有(接下页)


    注:

    1 四圣谛:苦、集、灭、道等四谛。(1)苦谛:无明烦恼造成的种种困苦灾难,即三界六道之苦。(2)集谛:由无明衍生的种种烦恼;苦谛即由烦恼造善恶诸业而来。(3)灭谛:无明烦恼被净化的安乐状态,即寂灭涅槃;寂,是指苦与烦恼趋于寂灭。想从轮回业苦解脱,只有求证寂灭涅槃。(4)道谛:即对治无明烦恼的方法;欲求涅槃,必须修道。前二谛是轮回世间的因和果,苦谛是果,集谛是因。后二谛是出世间的因和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世间、出世间都不超出这四个真理,故名四谛;而这是圣者所见的谛理,故名圣谛。

    2 四谛十六行相:行相,是指心行之相状。观修四圣谛时,每一谛都有四种行相,一共有十六种。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灭谛四行相:灭、静、妙、离;道谛四行相:道、明、行、出。

    3 声闻四果:(1)预流果:梵文音译须陀洹果,又称入流,因为已经断尽三界轮回的见惑,离开凡夫初步进入无漏圣道的法流。(2)一来果:梵文音译斯陀含果,已经断尽欲界九地思惑的前六种,因为还有后三种思惑未断除,死后还要在欲界中的六欲天或人间,受生最后一次,就不再至欲界受生死,以此称为一来。(3)不来果:梵文音译阿那含。 断尽欲界九地的思惑,不再流转欲界。由于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习气,之后投生处一定是色界、无色界,也称为不还果。(4)阿罗汉果:此即梵文音译,又意译为杀贼,应供,不生。因断尽三界中的一切见惑与思惑,而称杀贼(杀烦恼贼);因为证得极果,应受人天的供养,而称应供;因为果报已尽,永入涅槃,不再投生三界,而称不生,是声闻的最高果位。

    4 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说明众生轮回的十二种缘起,又名十二因缘或十二有支,分为前世、今世、来世三阶段。

    1. 前世阶段:(1)无明:明,是指了知万法事理的智慧;无明,即缺乏此明观智慧。有无明,即有人我执,它是生死的根本,是贪嗔痴等烦恼的通称。(2)行:即造作。由无明烦恼,而造作善恶行业,故“行”又称“业”。

    2. 今世阶段:(3)识:指入胎刹那的意识。中阴身的心识入胎时,第一剎那的意识即识缘起支,是今世的开始。(4)名色:名指精神、所有意识,色指物质。名色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此阶段,胎儿有胎形,但六根尚未长成。(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由此六处而入,又称六处。在此阶段,胎儿长成六根的人形。(6)触:即接触。出胎后,六根与外在尘境接触,如耳听声,眼见色等,称为触。(7)受:即领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8)爱:即贪染、贪欲。因苦乐感受,而对境生起爱欲、贪爱之心。(9)取:即执取。心生爱着而追求取执。(10)有:即“有”未来的善恶报。因为追求执取,而变成业因,以此招感来世果报。

    3. 来世阶段:(11)生:即未来世的受生。由今生的贪爱、执取而造业,而招感来世受生的果报。此处的“生”,即是入胎的第一刹那之识,仅是用词不同。(12)老死:即衰老和死亡。有生则必有老、死,未来的生命又渐老而死。从名色至受之间的过程,全包含在老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生起烦恼、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无明、行是前世的因;识至取是今世的果和来世的因;生、老死是来世的果。有无明,即有行;有行,即有识,以此类推,有了前面的因,就会产生后面的果,称为缘起的流转。反之,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以此类推,直到老死停止,称为缘起的还灭。缘起流转即轮回,缘起还灭即解脱。


    P7

    不同之外,其余都与声闻相同。

    中士道的修行人,在漫长的三世、千年等的时间修行,最终获得有余、无余阿罗汉果位。但因为不具菩提心,所以不论行持多少出离心摄持、以相似空性的证悟所摄持的善根,也都是小乘随解脱分的善根。所以得到的最高果位,是声闻阿罗汉或缘觉阿罗汉,而不是成佛。这是小乘的解脱之道,又称为声缘乘。

    三、大士道

    大士道,依靠的是佛教中的大乘,包括了显宗和密宗,发心是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而求得佛果。所做的善根,都成为大乘解脱及成佛的因。当修行达到究竟时,会获得显宗所说的佛果,以及密宗所说的双运金刚持果位,乃至轮回世间未空之前,都会任运地度化众生。

    1、远道因相乘

    大乘显宗,又称为远道因相乘,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依次经过五道、菩萨十地,主要修持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以六度(接下页)


    P8

    圆满福慧二资粮,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最终获得的果位是佛的三身五智。三身,是法、报、化身,五智,是五种俱生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2、近道金刚乘

    大乘密宗,又称为近道金刚乘。因为见解和修行的方式不同,获得果位的时间也有快慢:(1)如果修持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等三续,获得灌顶后,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修持有相或无相的瑜伽,能在三世或五世或七世成就佛果。(2)如果修持玛哈、阿努瑜伽,修行方便生起次第和智慧圆满次第,在一生中就能成就金刚持果位。(3)如果是捷径光明大圆满法,实修本来清净立断和任运自成顿超之道,能在几年或几个月成就大虹身。

    总之,三士道的区分,关键在于修法的动机:(1)没有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根,不论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得到的就是人天果报,但仍然是在轮回之中。(2)如果有出离心,但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无论行持多少,都是帮助获得小乘菩提的善根。(3)而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所摄持的善根,不管行持多少,都是帮助获得大乘菩提的善根。

    我们现在很幸运地,遇到了大乘佛法,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唯一目标就是获得遍智佛果。所以,要精进修持十善、四无量心、六度四摄(注解1)、寂止(注解2)、胜观(注解3)等一切法门,以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来摄持而修持。(接下页)


    注:

    1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

    2 寂止:音译为奢摩地或三摩地,停止粗大的杂念,心安住于平静而无杂念的境界中。

    3 胜观:音译为毗婆舍那,以智慧眼观察万法本性,即修空性或证悟空性的智慧。


    P9

    第九章 依止善知识


    P10

    莲花生大师

    P11

    第一节 最初抉择上师

    虽然在究竟法性上,没有轮回与涅槃的分别,但从我们的状态来说,在未圆满成就之前,应当精进修行。不过,解脱道并不是自己就能了知,所以必须找寻善知识。在所有的佛经、续部、论典之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不依止善知识和善友,就能解脱成佛的历史。所有的大成就者,不论是理解经论或实际修行时,都要依止善知识,才能获得成就。

    很多人拥有种种学问技术,在世间法有很大的成就,但对解脱之道却毫无所知。而贤德的善知识和师兄弟,就是让我们不再于六道飘荡的人。他们像是在茫茫旷野中,带领我们走上归途的向导;又像是带领我们寻宝的探险队长。如果有幸遇到,要好好地尊敬和珍惜。

    一般进入金刚乘时,常会听到“弟子观察上师三年,上师观察弟子三年”。可是很多人的理解有偏差,于是四处观察上师,寻找上师。不管有多少上师教了他多少佛法,他都用这句话,作为比较上师的理由。结果,几十年下来,人也老了,头发也白了,虽然观察了很多上师,却从来没有好好依止过一位,最后一事无成。

    “弟子观察上师三年”的用意,其实是要避免学法者遇到邪师,浪费了虔诚心和宝贵的生命,还增加许多深重的恶业,不但无法脱离轮回,连转生三善趣都不可能。而且观察上师,是在还没有依止之前。一旦依止之后,对上师的所有作为都要视为功(接下页)


    P12

    德,要生起信心,同时观清净心。如果对上师产生不恭敬之心,就违犯了金刚乘戒律。

    但现在的社会改变快速,人心变化莫测,聚散匆匆。许多上师到很多地方传法,也只能短暂停留,无法让信众有三年的观察,再来向他们请法。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很难这样寻找上师。

    尤其许多自称为上师的人,会以巧妙虚假的外相,让很多人用三年也无法分辨真假。甚至有些弟子穷其一生,都不知道上师所教的,并不是正法,这是业力造成的。弟子的业力不清净,就算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也不会去亲近;相对的,业力清净的弟子,遇到邪师,自然不会去依止。所以,能不能遇到具德的上师,和弟子的业力是否清净,福报是否具足,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上师观察弟子三年”的规矩还是存在。以前,学佛者一心渴望解脱,而现在的人,要让他稍微生起出离心,都很困难。上师如果不观察弟子而随意传授密法,对上师会有不良影响,也会让佛法和传承受到染污。所以,上师一定要先观察弟子的言行,而后传法。莲师也说:“弟子不观察上师就依止,犹如饮毒;上师不观察弟子就摄受,有如跳崖。”

    我们还是凡夫,心性不稳固,很容易受到旁人和外缘的影响,所以依止良师益友非常重要。就像普通树木长在檀木树林里,经过几年之后,也会有檀木的香味。同样的,有幸遇到了具德上师,自然会受到熏陶,所作所为也会像他们一样,所以应该要珍惜,好好依止学习。

    然而,真正的善知识具有哪些特质?遇到具德的上师,自己应如何追随依止?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抱持什么心态?这些都是依止上师之前,应该要了解的。(接下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册P3-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zp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