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册P23-32

中册P23-32

作者: be4b6c88d57e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0:57 被阅读0次

    P23

    依教奉行

    其实,对上师最好的承事、最好的供养,就是直接或间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以及自己闻思修行。我们好好修行,或者做对众生、对佛法有利的事,则所有具德的善知识,都会感到欢喜,因为真正的善知识住世的目的,就是弘法利生。

    上师的密意与诸佛无二无别,为了引导我们这些众生,才化现为人的身相。当弟子的心被上师摄受时,就能受持上师的无边加持,生起和上师无二的智慧,就像满瓶之水倒入另一个瓶中。所以,佛陀在显密教法中,都再三提到上师即是佛。

    具德上师的修持与恩德,可以清净弟子的业力,如果能经常祈祷上师,就会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修什么法都很容易,内心也不会有烦恼。所以,不论是修什么法,首先要想到上师与诸佛无别。

    生圆次第的一切实修关键,都包括在上师相应法之中。例如,观修生起次第时,观想外在形象是本尊,但内在本质是根本上师,可以很快得到加持。而要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依赖于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

    如果上师在世时,不好好尽心供养,也没有恳切的恭敬心,甚至对上师的教法,不放在心上,不愿如法修行。等到和上师的因缘结束了,才把上师的照片供在佛堂上,说要观修实相、修上师相应法之类的话,却不知道所谓的实相,就是上师内心的密(接下页)


    P24

    意,上师的悲智就是诸法的实相。而所谓观修实相,也是以自己的分别妄念来观修,既没有恭敬信心,也不祈祷上师,这就是“能修与所修相违”,不可能得到成就。

    此外,希望在中阴面见上师、得受上师指引的缘起,要靠自己的诚敬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心相结合,当二者聚合时,自然会显现这样的境界。如果自己平时不依教奉行,心中没有恭敬心,到了临终时,不论上师有多么尊贵殊胜,也不可能出现在中阴,为自己指引道路。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经常以敬信之心,祈祷大悲上师,依教奉行。

    菩提心为无上功德相

    在所有的上师德相中,最重要的是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上师,所传的必是大乘之法,所作所为都会利益众生,必会带领弟子走上正道,成就今世和来世的功德。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位上师就很容易被私欲牵动,不但无法调伏自己,更无法调伏弟子的心性,所传的法,不管表面看来是多么殊胜,都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权势和利益而已。

    所以,观察上师时,如果他充满菩提心,就要去依止,至于他的外相如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表面上很厌离世俗,外相上很有威仪,又很专心修法,但却没有菩提心,是不应该依止的。现在有很多擅于伪装,聪明绝伦,狡诈多计的人,冒充大成就者,为人师表,实在很难让一般信众分辨啊!

    总结依止上师三要点

    简单来说,首先应当善巧观察上师,中间善巧依止上师,最后(接下页)


    P25

    要善巧修学上师的意行,这样的弟子一定会走上正道。是不是传承上师的弟子,就看弟子的行为,是否延续了上师的慈悲与智慧。

    1.首先要观察上师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发愿依止生生世世和自己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如果一听到上师的名字,内心就会激动无比;或是一见到上师,一听到上师的声音,就会汗毛耸立,心生欢喜或自然落泪,生起无与伦比的信心,那这位就是你生生世世依止的上师了,就可以不用再观察了。

    不过,也不能盲目追求这种感觉。这种情况,有些确实是前世的因缘,所以一听到上师的名字、见到上师、听到声音,言行举止或思想观念马上就有明显的改变,可是也有很多人还有待观察。否则,见到不合格的上师,也觉得有种不同感受,甚至眼泪直流,就轻易把他当成生生世世的上师,这样就危险了。

    其实,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是否清净及业缘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宿缘福报,就没有机会遇到贤妙的上师;如果心地不清净,就算有缘遇到了真佛,但看不到他的功德,也没有用啊!所以,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的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尽力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上师就是真佛”的想法。

    2.中间依止上师的过程

    我们决定依止之后,就不应该再观察上师来批评过失。这里所说的依止,并不是上师的一句口头承诺,而是必须要结上传法、灌顶、窍诀等法缘。依止了上师,还不断挑剔上师的行为,会有很大的过患。(接下页)


    P26

    所以,一位好弟子,对于学法过程中的苦和乐,都要能忍受;应当不顾任何困难,依照上师的教导去行持,同时虔诚恭敬地祈祷,也很重要。对于该做的任何事,上师如何交代,我们就如何去做,千万不能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以“上师,您遍知”的虔诚信心,依止上师。

    3.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

    所谓学习上师的意行,是详细地观察上师的一切意行,而后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按照那样去修持。上师内在的慈悲、智慧,以及如理如法度化众生的行为,我们都一定要学习。

    所有实修的诀窍,就是模仿上师;从模仿上师中,可以得到善巧圆融的智慧。过去所有的修行者,都是模仿佛菩萨的行谊而成就的,所以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就像用印模制作佛像,印模上有什么图案,全部都会显现在佛像上。同样的,一位具德的上师,就是弟子们活生生学习的榜样。上师有怎样的功德,弟子也要和上师一模一样,就算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当然,这位上师必须符合具德的法相,否则依止错了上师,师徒一起堕入地狱而不自知,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依止上师,最重要的并不是常跟在上师身边,或跟上师说话。而是了解上师的教言,并清楚要如何修持,如何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让上师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的功德,这样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让上师内心的功德融入自己内心。

    总之,一切要以信心为主,在有信心、恭敬心的前提之下,(接下页)


    P27

    学习上师的功德。如果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去学习,就算知道了上师的功德,也学习了上师的教法,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利益。

    「尽身心性命追随上师」

    如果我们遇到真正具德的上师,一定要不顾身心性命,追随他修行。当然,这中间还需要许多因缘和合,才可能依止上师学法,否则,有许多的牵挂或障碍,甚至缺乏足够的智慧和福德,也无法奋不顾身,专心修行。

    在依止上师的故事中,有几个非常有名,包括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那诺巴大师追随帝洛巴大师,以及密勒日巴大师依止马尔巴大师的历程。

    常啼菩萨追求般若经

    以前,有一位常啼菩萨,想求得般若波罗密多法门。有次走在一片旷野中,虚空中传出声音,告诉他:“善男子,你只要往东方走,不管白天或黑夜,不要畏惧任何疲累饥渴、昏沉睡眠、寒冷炎热,你会得到般若的经典,遇见宣讲般若法门的比丘。这时候,你应该去听闻般若法门,就算外相上他生活在五欲享乐之中,也要了知那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对他生起信心,当作佛菩萨看待。”于是常啼菩萨一心往东方走。在寻找的路途上,备受坎坷艰辛,但还是一路忍受。

    后来,有一位如来出现在他面前,先赞叹求法的功德,又对他说:“距离这里一千多里,有个名叫香积的城市,城市正中央的七宝宫殿中,有一位功德圆满具足的法胜菩萨,和六万八千(接下页)


    P28

    个美女正在园林中欢聚,享用无比的妙乐。他在宣说般若波罗密多,你可以前往听闻。”常啼菩萨因为如来的加持力,安住在无所作意的境界中,当下便清晰地听到法胜菩萨和十方无量诸佛,都在宣说般若波罗密多。

    但是常啼菩萨身无分文,没有能力供养法胜菩萨任何珍宝。他一面哭,一面想:“我生生世世漂流在轮回中,虽然曾经卖过自身的肉,也在地狱中受尽切割的折磨,却都不是为了正法而受苦,我现在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这样的高僧大德,卖自己的身体来作供养吧!”于是,他哭着大叫:“谁想买人?谁要买人?”这时,魔王波旬嫉妒他求法的决心,不想让他满愿,故意不让旁人听到他的叫卖声。

    帝释天观察到他渴求般若的真心,就化身为婆罗门,向他买人肉、人油和骨髓。常啼菩萨用刀子割身上的肉,一时血流如注。当他继续割取骨髓时,被一位商人的女儿看到了,很不忍心地问他为什么要割肉。常啼菩萨便说了卖身的经过,以及法胜菩萨会宣讲诸佛菩萨的善巧及智慧法门,如果能依此修学,就能获得遍知佛果,还能将殊胜的妙法分享给一切众生。商人的女儿听了非常欢喜,不仅愿意为他供养法胜菩萨,还想和常啼菩萨一起去求法。

    这时,帝释天也现身,说明他是为了观察他的发心,还问常啼菩萨需要什么,他可以满他的愿。常啼菩萨说想要佛的无上功德,帝释天说那不是他的境界,无法赐予他。常啼菩萨就说,依靠真实谛的加持,就能让他的身体完全恢复,不需要帝释天的帮忙,随后说:“愿以诸佛不退转授记的真实谛,以及我自己坚定殊胜意乐的真实谛,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说完身体完全恢复如初,这时帝(接下页)


    P29

    释天也消失不见了。

    之后,商人女带着种种无上妙供,带领五百个眷属,和常啼菩萨一起来到香积城。城中有以七宝构成的般若宫殿,在中央的四宝箧中,有用琉璃写在金函的《般若波罗密多》,有很多天人来到这里供养这部经。

    这时,常啼菩萨一群人上前供养,商人女及眷属都发了无上菩提心。常啼菩萨恭敬请示法胜菩萨:“前所见之诸佛,从何而来?去至何处?”法胜菩萨便宣说了《诸佛无来无去品》,之后,就从法座上起身回家,一去就入定了七年。

    七年之间,常啼菩萨和众眷属不敢懈怠,不敢睡觉安坐,天天站立行走,就这样苦苦等了七年。七年将尽,天人告诉常啼菩萨,还有七天,法胜菩萨就要宣讲佛法。

    常啼菩萨为了听法,想把二十几里以内的地方洒扫清净,让传法的地方一尘不染,可是魔王波旬又来作怪,让所有的水消失不见了。于是,他和商人女及五百个眷属,刺身出血,以血洒地来压住灰尘。这时,帝释天将所有的血,以天界的红檀加持,让那块地变成红色的。

    当他们将一切都妥善准备好了,铺好狮子座之后,法胜菩萨出来,一上法座,便宣说《般若经》。当下常啼菩萨立即得到六百万禅定法门,面见无量诸佛菩萨,据说现在他在妙音无尽如来座下,与诸佛同在。

    常啼菩萨求法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一般凡夫,还没有成就菩萨的境地,不能随意毁伤自己的身体,如果这样做,就是犯了金刚乘十四根本戒,所以他的行为不能随便模仿,但精进求法的精神是必须学习的。(接下页)


    P30

    那诺巴大师追随上师帝洛巴

    伟大的印度大学者那诺巴(注解1) ,寻找上师帝洛巴(注解2)的时候,也是经历千辛万苦。那诺巴当时是印度最有名的大学者,所以他也以为帝洛巴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没想到四处询问,都没人认识,外表是个脏兮兮的乞丐。但那诺巴具足智慧,了知上师具有殊胜的密意功德,对上师有全然的信心。

    自从他依止上师帝洛巴之后,上师一直没有传法给他。直到他证悟之前,对他还有许多残酷的考验和磨难,这些考验在现在看来,也是很不人道。

    有一天,帝洛巴带那诺巴上一座九层楼高的楼顶,对着他说:“这个时代,依照上师的教言行持,却不知道有没有能从这个楼顶跳下去的?”那诺巴想:“上师身边只我一人,这句话是对我讲的吧?”于是,他真的从九楼往下跳,虽然没有死掉,但是全身骨头都裂了!帝洛巴却淡淡地问他:“很痛吧?”那诺巴痛得不得了说:“简直就快死了!”帝洛巴为他加持后,全身竟然康复了。

    接着上师又将那诺巴带到另一个地方,叫他生火。那诺巴生完火,帝洛巴将一条条的长竹竿沾满油,在火上烤完后,削成坚锐的竹刺,对那诺巴说:“一位想得到上师教言,依教修持的人,(接下页)


    注:

    1 那诺巴(1016-1100):生于印度孟加拉国的婆罗门家庭,出家后,曾到那烂陀寺学习,并担任八年住持,也担任过那烂陀寺和超岩寺的北门守护者,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他的弟子马尔巴译师,将传承完整的法教带回西藏,延续广传,即为噶举传承。

    2 帝洛巴(988-1069):生于印度孟加拉国的婆罗门家庭,后来出家,成为精通三藏的法师。八十四岁时,示现虹光身圆寂,是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被视为是本尊胜乐金刚的转世。


    P31

    要能接受这样的苦行!”话说完,就把竹刺插入那诺巴的手指和脚趾指间。那诺巴心想,为了得到上师的教法,受这些苦也是值得的。他就这样让竹刺刺着,忍受无比的痛苦,痛到全身关节都僵直了。几天以后,帝洛巴回来了,才帮他把竹刺拔下来,这时那诺巴手指和脚趾间的伤口,早就已经化脓出血。但是经由上师的加持后,又恢复无恙了。

    有一次,帝洛巴肚子很饿,要那诺巴为他托钵。那诺巴向附近农民们,托了一碗热腾腾的稀饭回来,帝洛巴很高兴地喝完了。那诺巴没看过上师这么高兴过,于是又想去托一碗,让上师欢喜,可是农民们下田去了,他只好用偷的办法。没想到被人逮个正着,好几个人把他打得半死,害得他躺在床上好几天。

    以现在人来看,类似这样不人道、不近情理、不可想象的折磨,那诺巴大师前前后后受了十二次的大苦行,十二次的小苦(接下页)


    P32

    行,总共是二十四次。

    当所有苦行都圆满后,有一次,帝洛巴要那诺巴去取水来,生火煮水。当那诺巴取水回来时,帝洛巴用左手抓住他的脖子说:“把头伸过来!”一面用右手脱下鞋子,用力打他的头,那诺巴当场晕了过去。当他醒来的那一刹那,上师帝洛巴心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完全在那诺巴的心相续中生起,和上师无二无别。

    虽然这种种苦行和动作,表面看来没什么意义,也没有传授任何正法,但因为那诺巴依照上师的一切指示去做,变成了清净业障的方便法。而因为业障清净之故,自相续中生起圆满证悟的智慧。所有的修法中,都不会有超过依照上师教言的修持方法,依教奉行的功德非常广大。

    同样,对上师的教言置之不理,过失也特别严重。有一次,上师帝洛巴说:“那诺巴,你不要担任布札马希拉寺的护门班智达 。”后来,那诺巴去印度中部时,刚好遇到布札马希拉寺(注解1)的护门班智达(注解2)圆寂了,没有人能够跟外道辩论,就再三请求那诺巴做北门的护门班智达,最后他答应了。

    有一次那诺巴和外道辩论,好几天都无法胜过外道,就祈祷上师。有一天,他终于看到上师出现在自己面前了。他说:“上师,您的悲心实在好微弱,我如此虔诚地祈祷,您也不降临。”上师回答说:“我不是叫你不要做护门班智达吗?现在你将我观想在头顶上,以契克印指着外道,就能辩胜。”那诺巴依照上师(接下页)


    注:

    1 布札马希拉寺:又名超岩寺、超戒寺、戒香寺,与那烂陀寺并称为古印度两大著名寺院。

    2 护门班智达:以前印度外道很会辩论,所以佛教寺院的四门都设有护门班智,请最有智慧的长老担任,外道辩输,就不能进入寺院。如果护门班智达没有智慧,让外道轻易闯进寺院,对佛教就有极大危害。


    P32

    的指示去观想,最后就获胜了,打败所有外道。(接下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册P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f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