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学员一篇作品
树洞
她赫然发现左前方树干上长着一个椭圆形的树洞。碗口粗的树洞长在稍粗的树干上,看起来很深,斜斜地插进黑灰色树干的中心。树洞边缘是一圈圆弧形突起,象缺水的嘴唇;又像儿时切菜割草时留下的伤口,在愈合消失前周边的隆起。从几时起,她竟然开始注意到树真的会长洞,就像书上说的那样?
……
以上一句话说清楚即可,然后往下进行。精确不是细节堆积。注意了。,它有唯一的一句,仅此一句,质朴简单。比如:那天她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个碗口大的洞。她去学校路过这棵树,前面拐弯……不要纠缠具体细节,而是一句说清楚。它不是没说透吗?没关系,后面还有机会。这就是表现。
而我们习惯不挖个底朝天不罢休,仿佛真的很了解它似的。在没有完全展开前,我们不了解它,它呈现,它凸显出来。
对比一下,效果有没有差别?
打完就走,再打再走。为什么呢?因为它重要(不是树洞重要,而是意象重要),所以还得回来。另,标题用“无题”,最后定。不要用这么实在的东西做标题,成了象征。
场景不断转换,这是意象的 流动展开,不要静止,静止了就会用细节代替精确。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8)。”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9)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10)态度(11),便知他有不足之症(12)。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13),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14)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15),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16);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17);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18);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19),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20);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21)。
场景不断转换
意象就是心,心对事物的表现并非一次琢磨明白,意义(广义上)是不断叠加的。
对一个人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我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是个渐进的过程嘛。
就算一个很熟悉的人,一瞬间,啊,朋友来了,这个人不是一个标签,他是丰富立体的。比如来了朋友敲门,欢迎,倒茶,这中间他越来越具体呈现,并不停留在最初的印象“朋友来了”,而是他有何事?他正在做什么,过往种种陆续浮现。(我说的不是心理活动,而是他对你呈现的是逐步增加的,而不是一步到位静止的标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