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昨天是尚忆记忆大师集训营2阶开营的日子,但我们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被直接通知在大门口集合,居然被弄去拉练——红专厂找地点。
走起!
早晨8:30的小风还是挺凉的,哆哆嗦嗦地在大门外等了一小会儿,陈倪两位教练带领大家浩浩荡荡奔赴地铁站。正赶上高峰,被挤得七零八落。
但是大家个个兴致高昂啊,我呢,已经好久没有跟队外出过了,加上又能学东西,自然也很开心。
mmexport1520671170637.jpg
1.jpeg
寻桩
到达红专厂,气温渐渐高了,空气不错,阳光灿烂,满眼嫩绿的春色和或者破旧斑驳或者新颖别致的建筑、摆设。走了1.6W步,直到今天还没缓过来,昨天的总结和今天的并在一起了。如思维导图。
这次还是“喂食”,就是老师先行一步,找好地点桩发到群里,有照片和小视频,每组30个。一共8组。
寻桩.jpg
我估计教练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让我们自己找个乱七八糟,回头再不好用,还不如直接代办;此次任务繁重,要找八组呢,让我们自己找红专厂艺术区关门都完不成;跟着教练的成品按图索骥,可以从中细细体验很多微妙的技巧,比如为何要选择这个物品而不是那个物品,夹角行不行,物品直接的间距多少合适,如何发现特别的地点桩,等等等等。
为了尽快把各组地点深深刻在脑子里,我在每组地点路线上来回走三四五趟,还自己重新拍了视频。(除了人多眼杂的书店那两组)
微信图片_20180311223142.jpg
刷桩
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刷桩,即地点编码化,主要通过快数记忆、核对来实现的。
上午我其实只完成了一组,因为我还需要反复地固化这些地点,为了强化我还画了地点的简笔画。这是偶然之中激发的灵感,我本来只是想把每个地点的名字都分组写下来,但是我发现有的地点或者物品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命名,比如一堆塑料布盖住的废料,塑料布上面还搭着一块发霉的木板。无奈只好画出“这一堆”,这一画不得了,干脆后边的200多个都是画出来的。尽管丑丑的,但是我自己看得明白啊,还画得开心,三五个画出来只需要1分钟。
画出来.jpg磨刀不误砍柴工,下午我就全部刷了一两遍。
晚上的任务是查缺补漏、解疑答惑。倪老师要求大家把刷桩过程中产生的漏桩、掉编码和地点不出图的情况整理一下,抄录到白板上。大家先讨论,之后用了一整个晚上进行讲解。
我从一阶入营的死角问题正在慢慢得到解决哦~
补充知识
类型:
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地点不一定非得是桌椅等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两三个平面的夹角,比如墙壁和地面的L夹角、门——地板——墙壁之间形成的3面夹角。这样我在回忆自己家找桩时灵活了很多。
频率:
老师说,刷桩的频率是一天2次,上下午各一次,下午的时候基本不会受到上午残余图像的影响。这样刷上2-3周,这套地点桩就内化成自然啦。
优化:
重复的地点,比如隔段时间就出现的桌椅、垃圾桶等物品,看起来重复,其实可以根据位置、顺序、角度、材质等区分开来。
使用部位弱势的情况下,就强化它。比如第3组第3个,是草丛中的砖头。草丛郁郁葱葱又乱糟糟,就把草丛在头脑中处理成朦胧的背景,而砖头放大再放大,让它清晰呈现。
立面的地点桩,比如幕布、镜子和画框。要么放弃不选,要么就在头脑中让下面的托面凸出很大的厚度,让心理能够接受这种逻辑。哈哈,这个立面的问题从我一年前开始接触地点桩的时候就是个困扰,现在终于解决啦。
杂乱的地点,比如书店展架上面的托盘上好几个展示品,就可以在脑子里给它们都丢掉,只剩下托盘。
以前画的一张关于地点桩也就是记忆宫殿的思维导图放上来。
虽然疲倦,但还是坚持完成了今天的总结。今日事今日毕,不然什么时候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