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极品好书。学生们应该拿去反复阅读甚至背诵的好书。我记得我上一次如此评价的一本书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书如其名,本书围绕“怎样读书”这同一主题,聚集了25篇短文。作者是胡适、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他们将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苦读经验倾囊相授,诚恳地为青年后学介绍读书方法,我读来深受震撼并感惭愧。
首先推荐丰子恺的那篇文章。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很多都没有,或只有短期的正式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如丰子恺所说“我没有正式求学的福分;我所知道于世间的一些些事,都是从自己读书而得来的。” 但他们却能够靠着求学的兴味与勤奋苦读达到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层次。丰子恺当初仅因想要学习日本的绘画讲义而开始学习日语,请先生教些日本文入门后全凭“行种种机械的方法而用笨工”达到能以译著为生活的水平。
因为我自己也学语言,英语从小就在学,日语是从大学时代开始,考试也是经历不少,在语言学习方面自认为有几分经验可谈。跟丰子恺先生比较,我有福入学享受先生教导,却没体会过他所说“由先生拖长时日慢慢教去,求学心切的人的不耐烦感。”当初的我还在暗暗窃喜课程进度都由老师安排,学到毕业自然成熟,甚至有时还嫌恶课程种类繁多,现在想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学一种外国语要拖长许久的时日,我们的人生有几回可供拖长呢?语言文字,不过是求学问的一种工具,不是学问本身。学些工具都要拖长许久的时日,此生还来得及研究几许学问呢?”
丰子恺学习文法(即语法),用“对读”的方法。例如拿一本中文版的圣经和一本英文版的圣经,一句一句比较,必须明白了全句的组织,然后前进。关于会话(即口语),他选一本会话书,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凑成一个”讀”字。”讀”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是二遍,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两遍。如此苦读方修成的正果。想来,在学校我还算蛮勤奋,毕业后的“读书”太懒散了。
另外我还要强推的一篇是朱光潜的文章。这一篇小短文我可能看了五遍了。读朱先生的文章,你会感觉他就坐在你旁边,笑眯眯地看着你这个小孩子,给你讲讲大前辈懂得的道理。
“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至于无数遍。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我是2014年9月12日开始的读书计划,到今天有两周年了。在书店看到这本初版于1935年的谈读书的小册子心花怒放,一是买回来做纪念,二是读读前辈们的文章给自己打打气,学习他们一直努力地刻苦地读下去。
哦,对了。本书浓浓民国风,好生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