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能力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去学、去用,就有机会大大提升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效率。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孩子给慢慢发信息,说近段时间学习压力大、成绩不太理想,情绪也出了问题,想和妈妈好好聊聊。妈妈收到信息之后,非常焦虑,认为自己工作太忙,老出差,没把孩子照顾好,也非常自责。
但昱竹给出了另外一番解读,首先,孩子是非常信任妈妈的,否则不会这么主动开放自己的情况给妈妈;同时,孩子对自己也非常敏感和清晰,知道学习不好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情绪的问题;同时,孩子也认可妈妈,认为妈妈能帮到她,所以愿意和妈妈沟通。
之所以昱竹能这么清晰的指引这位妈妈,首先是昱竹更中立,另外昱竹会用图像化思维来看。想像一下,就是一个青春期对自己情绪很关注的孩子,对情绪掌控的还不够好。她很信任妈妈,也愿意向妈妈求助,并且希望妈妈对待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平等沟通。
当我们愿意用图像化思维来看这件事时,我们脑海中就可以中立客观的浮现出一副画面,一个孩子整体的心路历程;而当我们只看到信息里面的文字时,就会被情绪、成绩不好、都到了要好好沟通的程度等字眼所限制,而忽视了文字背后更多的信息。
这是一种很好的避免我们思维过于狭窄、容易掉入自己习惯性模式,也更加中立的看待孩子的方式。
网友评论